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十七章 1964年:秘密的三线
会主义兄弟建成了一个汽车配件工厂。

    规划中的第二汽车厂设计年产能力是10万辆,其生产规模在当时名列世界第三位。陈祖涛日后回忆了选址的经过——

    当时中央对三线工厂的布局要求是“靠山、分散、隐蔽”六字方针。根据这一原则,陈祖涛圈定了湖北、湖南、陕西、贵州、四川等5个省。他们先是在湖南湘西武陵山区的宸溪、芦溪、沅陵踏勘,那里山高洞多,盛产土匪,解放之初那里是解放军剿匪最艰难的地方。陈祖涛专门到那些洞里去看,那个地方用做土匪藏身可以,但建设现代化的汽车厂就不具备条件了。他在四川綦江齿轮厂看到,从国外进口的精密设备在“山、散、洞”的要求下,被放在大山洞里。结果因为空气湿度太大,设备生锈,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第一轮勘察结束后,陈祖涛反对工厂进洞。汽车厂是机械加工型企业,设备成千上万,再大的洞也放不了,况且潮湿问题也解决不了。

    陈祖涛一行又从成都到重庆,再到贵阳,尽在大山里转圈子。这期间,他们得知国家将修建从湖北襄樊到四川重庆的襄渝铁路,于是,就确定在湖北西北部的山区选址,大致从湖北的襄樊沿汉水向西一直进入巍峨的武当山,再向西进入秦岭地区。这一路踏勘,陈祖涛看中了湖北郧阳一带。它背靠大山,紧邻即将修建的襄渝铁路;滚滚汉水从身边流过,可以提供丰富的水源,足以保证生产和生活;襄郧公路从襄樊大平原往西,一直通向郧阳的大山深处,交通方便。于是,初步意向就在这里了。

    紧接着,陈祖涛在鄂西北和陕西南两地踏勘了20多个县,访问了80多个部门和单位,搜集了道路、地形地质、气象灾异、水电、工农业等多方面的大量资料,经过综合分析,将厂址初步定在郧阳山区一个有近百户居民叫十堰的小镇。

    晚年的陈祖涛反思说,在大山区建设现代化的汽车企业究竟是否科学,建在山里,敌人是否就打不着,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现代化的特大型企业,对水、电、交通有很大的依赖,人是社会动物,几十万人要生活,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购物、娱乐、上学、看病等最基本的需求必须满足,但在一穷二白的大山区这些都没有。过去强调“先生产、后生活”,但在人的最低生活需求都不能满足的情况下,他生产的热情又能持续多久呢?等我们认识到必须满足人的生活需求才能使其保持工作热情时,除建工厂外,我们又花大力气来建社会——建学校(从小学到大学)、建商场、建医院、建公园、修马路,甚至火葬场,结果我们还是违背了当年进山的初衷——远离城市,我们建了一座城市。

    当然,陈祖涛的这些思考,已是事后之议。

    厂址确定后,就是人员的内迁。长春第一汽车厂将三级以上的工人和全部技术干部分成三份,由二汽来挑一份。陈祖涛一口气就挑出了2000多人。1966年10月,中共湖北省委决定成立二汽临时党委,对外称是“国营东风机械厂”。11月,二汽的设备修造厂率先开始动工。

    二汽首先要生产的是2.5吨的军用越野车,这是拖大炮的车,要保证打仗的需要。二汽的建设目标是十万辆,其中军用车就有4.5万辆,2.5吨的越野车2.5万辆,3.5吨的越野车2万辆——这个军车生产规模,在全世界的汽车厂中都是没有先例的。其余的5.5万辆是5吨的民用车。

    陈祖涛说,这种建设目标在今天看,绝对是错误的,姑且不谈国内能否消化得了这么多军车,就是从经济效益上看,也是非常不合算的。按当时的价格,一辆2.5吨的车就要一二十万,要知道,军车的设计、建造和选材都和民用车不同,成本很高,是不赚钱的。我们能年年掏大把的银子去补这个大窟窿吗?我们的财政本来就是吃饭财政啊。二汽建成后,首先投产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下)简介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下)目录 > 第二十七章 1964年:秘密的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