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十五章 1958年:赶英超美
农村招收的人数就为1104万人。城里一下子多了那么多人,粮食供应立刻严峻起来,而农村的生产力则同时在下降,这成为后来发生大饥荒的起因之一。

    盲目的乐观和激进战略,造成了国力的严重虚耗。在5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提出中国正处在“一天等于二十年”的伟大时期,除了钢铁之外,其他所有行业也都提出了大跃进的目标,机械部门提出二五计划期间要平均每年递增50%,铁道部门提出要“全民办铁路”,未来五年修铁路三万公里。1958年,仅中央和省一级的建设性投资就达235亿元,比上一年猛增87%,几乎是“一五”计划的一半,全年建成的大中型厂矿项目就达700个,平均12小时就有一个,地方的中小型工厂更如雨后春笋。因为投资效率极其低下,稍稍积蓄起来的国力被无端消耗掉了一大半,从而造成财政上的紧张。

    这一年的9月,因为写文章被打成右派的顾准,下放到河北省赞皇县劳动改造,在那里他参加了大规模的土法炼铁运动。在十年后的一份交代材料中,他描述道,“我对土法炼铁根本没有信心,有一位青年同志到石家庄去学习地下炼铁炉,回来后传授大家照石家庄的炉式挖炉,他说了炉的式样、挖法以后,我追问尺寸大小,详细规格,他答复得不详尽,而且说差一点不要紧之类以后,我就大发脾气,说这怎么能算是传授先进方式云云。其实,我这不是对这位同志发脾气,而是对全民炼铁这一根本方针发脾气。还有一次,和另一位同志一起抬焦炭,我大发牢骚,说什么劳动中创造一点什么东西是极愉快的,可是这种劳动却根本无益。我明明知道全民炼钢是毛主席和党中央的伟大决策,具有极其伟大的政治意义,我却用算经济帐来代替政治帐……”

    在无比荒唐的1958年,无论是全民杀麻雀还是全民炼钢,都还不是荒唐的全部。当工业领域自乱阵脚、忙成一团的时候,在广袤的中国农村,5亿中国农民正在干三件事情:大炼钢铁、“放粮食卫星”和抱着免费吃饭的幻想集体迈进人民公社。

    大炼钢铁的景象,在前面已经描述过了,大江南北树起了上百万个小高炉,人们把山上的树都砍光,把家里的铁锅砸烂了扔进火炉里,昼夜奔忙,然后在欢呼声中,炼出一炉炉没有任何用处的“海绵铁”。

    “放卫星”则是提高粮食产量的一个新发明。在大跃进的氛围中,粮食和棉花指标也当然水涨船高,1957年,粮食产量为3700亿斤,棉花3280万担,一开始,1958年的粮食指标初定为3920亿斤,棉花3500万担,当钢铁指标翻番之后,粮食指标也马上涨到8000亿斤,棉花则窜上6700万担,都比上一年增了一倍多。

    如果说,1070万吨钢指标还可以通过全民总动员的办法勉强“完成”——尽管炼出来的是废钢,至少还有东西堆在那里,那么,粮食指标就只能靠作假来“完成”了。

    早在1957年12月25日,第一个“高产典型”就出现了,《人民日报》报道,广东省汕头区的澄海县宣布实现了亩产1257斤。几天后,河北省沧县声称,他们那里的亩产达到了1500斤。到了1958年夏收结束,各地的高产记录不断被刷新:6月8日,河南省遂平县宣布,小麦亩产2105斤。四天后,这个县又宣称亩产增加到了3530斤。6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遂平县嵖岈山卫星集体农庄实现小麦亩产3520斤,新闻的标题为《卫星农业社发出第二颗卫星》。这是第一次出现“放卫星”这个高产专用词。

    凡是稍稍有点农业知识的人,对于一亩地能够产出多少粮食,大抵都有一些基本的常识,新中国的领导人大半出生农村,并长期在农村从事军事活动,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下)简介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下)目录 > 第二十五章 1958年:赶英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