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七章 夕阳下的工商图景
家世居歙县棠樾村,早在晋太康年间,鲍氏始祖就从中原南下到偏远的徽南,从此耕读人间,聚族而居。从明洪武年间开始,鲍家有人外出经商,十二世祖鲍汪如和很多徽商一样从事盐业,运米贩盐于南部的云南一带,家业稍富。明嘉靖年间,鲍家又有人在科举上有了收获,十六世祖鲍象贤考中进士,累官至兵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官员,算是光宗耀祖的第一人。从此,经商、科举,鲍家子弟兵分两路,各取所需。

    徽南有民谚曰,“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鲍志道是鲍象贤的九世孙,幼年读过私塾,到11岁时,就跟他所有的同族子弟一样,背着一个小包裹,出外经商,飘荡于江湖间。

    此时的中国如一个在日渐拥挤的平原上悠闲前行、失去了任何进取心的老者。鲍志道所看到的民众生活,与千年前的汉唐以及数百年前的宋元相比,除了人口急速膨胀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在广袤的乡村,农户在使用的生产工具仍然是汉代就已普及的水排,而纺织技术从黄道婆以来就没有得到改进。自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至今,跨越明清两代,前后四百余年,在十多位汉人和满人皇帝的不懈努力下,开放坦荡的中国“如愿以偿”地转型为一个封闭固守、对外部世界毫不关心、如散沙般平铺的社会。

    少年鲍志道到过中国南方的很多地方。与汉唐相比,他所看到的清代城市的规模不是扩大了,而是在缩小。西汉时候,全国包括县、邑、道、国四类的县级单位共1587个,其后两千年间,到清代中后期,府、州、县级单位也只有1700个,几乎没有增加,其中超过万人的县城仅289个。

    大量的手工业生产和商品交易发生在那些更靠近乡村的市镇,全国各地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的大型市镇,比如制瓷的江西景德镇、冶铁的广东佛山镇、织布的江苏盛泽镇、纺纱的浙江南浔镇等等,各类市镇估计总数有3万个之多,有些市镇的规模超过了府城,出现了“镇大于市”的现象,如浙江湖州府就有民谚曰,“湖州整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在这些繁荣的市镇里,鲍志道四处可以遇到徽南老乡,从清初开始,就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他们控制了长江流域的米业、木材业、制墨业,还与浙江、山陕商人在布庄、钱庄、盐业上展开竞争。很多年后,鲍志道的一位徽州老乡、大思想家胡适还曾很自豪地写道:“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这个地方就只是个村落、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个村落变成个小市镇了。”

    20岁时,鲍志道来到了扬州。他应聘到一个吴姓盐商家做学徒,考试当日,吴盐商请大家吃了一碗馄饨,第二天,他突然向众考生出题:昨日吃了几只馄饨,有几种馅,每种馅各几只,众人都答不出,惟有鲍志道给出了答案,其人心细如丝,让吴盐商大为赏识。在当了几年学徒后,鲍志道自立门户,终于在老乡云集的盐业打出一片天地,成了一位总商,任期长达二十年。据载,他曾经发明过一种类似“保险金”的“津贴制度”,当时淮盐水运各地,常常发生盐船沉没事件,鲍志道倡议设立一项基金,“以众帮一”,对遭到沉船损失的盐商进行补贴,此议一出,就得到了众商的响应,鲍氏名声传播两淮。

    鲍志道的钱赚得越来越多,可是他的安全感却越来越少。千百年来,尽管每代都有很多象他这样的成功商人,然而他们却始终没有培育出一种“商人精神”,而造成这一景象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从知识精英到他们自己,都不认同商人是一个独立的阶层,他们从来没有形成自己的阶层意识,这是最具悲剧性的一点,如费正清所言,“中国商人最大的成功是,他们的子孙不再是商人。”

    鲍志道所生活的扬州,是全国最奢靡的城市。商人们把大量资金从生产领域中撤出,用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简介 >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目录 > 第十七章 夕阳下的工商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