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帝国的逻辑
。它与管仲当年的办法有所不同,政府不但垄断了销售和定价权,更直接进入到了制造的环节。真正意义上的国营企业其实是从这里开始的。
东郭咸阳和孔仅提出的专营政策,在当时的朝廷之上,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反对之声喧嚣而起,几乎到了不绝于耳的地步,所谓“沮事之议,不可胜听”。但汉武帝力排众议,批准此案。其后三年,政策的成效就呈现了出来,武帝南征两粤,并平定四川一带的民众叛乱,花费大量军饷,全部靠的是盐铁专营提供的收入。也因此,孔仅任职不到三年就被提升为主管全国财政事务的大农令,东郭咸阳的名字在史书中不再出现,很可能已因病去世。
然而接下来就出现了新的情况。在实施盐铁专营的过程中,孔仅等人利用主持之便,在制造和专卖环节上安插了自己的亲信,上下其手,从中牟利,出现了吏治混乱的局面,盐铁官不是通过选拔任命的,大多是由商人出任。国营经济的官商化及权贵化特征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同时,国营化的低效率和低质量弊端也清晰地呈现了出来,各地铁官监造出来的铁器质量恶劣,而且非常的昂贵,还强令民众购买,导致怨声载道。孔仅就会同御史大夫卜式一起上书,表达了对专营制度的不满。
武帝很不高兴,就断然把孔仅撤换掉了。接替孔仅的两任官员――客和张成,都不能让武帝满意。公元前110年,45岁的桑弘羊升任治粟都尉兼领大农令。
从青年时期就在武帝身边行走的桑弘羊成了专营政策最忠实的执行者,在出任大农令之后,他增设大农部丞数十人对郡国盐铁官分别予以整顿,并增加了设置盐铁官的地区,使得帝国之内的盐业管理机构达到三十五处,铁业管理机构则多达48处,这一管理体系日后不断修补、完善,一直运转了一千多年。
在桑弘羊的治理下,盐铁专营的成效非常之大,起到了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技术出现重大突破、中央财政收入大大提高以及沉重打击了地方势力等多重效用。
首先,在政府投资的驱动下,生产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放大――这是所有国营事业的共通之处。许慎的《说文解字·盐》中描述,“河东盐池,袤五十一里,广七里,周百六十里。”这当然是非常大的规模了,非私人事业所能及。据当代史家陈直等人的研究,汉初从事冶铁业的人员起码在五万人以上,每处铁官则平均多达一千人,在官营之前,国内最大的私营铁器商的人员规模亦不过如此。据南阳瓦房庄汉代冶铁遗址的发掘,其总面积达到了12万平方米,在三千平方米的已发掘区域,就找到了三个铸造区和一个炼钢锻造区,发现熔铁炉7座、炒钢炉数座,还有烘范窑残迹和大量耐火砖、铁渣等等。
在主持专营事务过程中,桑弘羊已经非常清晰地意识到,由政府投资的国营事业在规模化生产上比私人企业大很多,他说,“政府把工匠召集起来开展生产,要钱有钱,要器具有器具。如果让私人来经营,难免格局不大,产品质量参次不齐,现在由政府统管盐铁事务,统一用途,平衡价格,官员们设立制度,工匠们各尽其职,自然就能生产出上好的商品来。”在经济思想史上,这是第一段论述规模化生产优势的文字。
因为有了规模化的经营,西汉的冶铁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推广。杨宽在《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一书中对此有详尽的描述,比如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西汉初年还很不普及,但官营冶铁后却得到了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汉人的铁器制造技术是最为高超的,远非周边少数民族可以相比拟,《前汉书》记载,匈奴与汉军作战,需要用五人才能抵挡一个汉军,主要的原因正是,铁制兵器上的技术落后。汉武帝之所以能够开疆拓土,无往不利,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盐铁专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