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市场”
徐林不是第一个“输出市场”的人,但他可能是第一个有策略、大手笔地尝试这一思想的人。他是一个32岁的农民,但他出的课题让大学里的教授们蹩渠做了三个月。
他的第一个试验品是一家空壳市场。
1992年,专业市场热在浙江如火如荼,还没有一家像模像样市场的富阳人坐不住了。他们派出了两车干部,走金华,过台州,跑温州,琢磨人家的市场经。到了龙港,一听经验,他们觉得开窍了:为什么不在富阳也搞一座农民城?
于是,回到富阳,心动不如行动,马上在城区西北角划出一块1500亩的土地,拉起一面大旗:浙江第二农民城——富阳农民城。
彩旗飘飘,风光一时。
然而接下去的,就是1500亩的空空荡荡,1500亩的茫茫然。
市场好造经难念,富阳人陷入了进退两难之中。
这时,飘飘然来了徐林。这位靠搞灯具销售起家的青年人早就盯着这个市场了,现在他知道,他的机会到了。
听说有人来救市,富阳上下自然惊喜异常,出城相迎,互道仰慕,两厢坐定,问计高人。
徐林说,搞第二座农民城,一没出息二没出路,要搞就搞第一座温州城。
须知,如今在杭嘉湖一带做生意的温州人不下20万,但都是借人家的场子唱自个的戏,如果能给他们造一个窝,肯定大受欢迎。况且,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新闻,记者们一来炒,广告效应也有了。
富阳人拍腿叫绝,这时才明白过来,他们先前从温州搬来的只是一只市场的“椟”,真正的能发光的“珍珠”在徐林的手里。
徐林说,要办好市场,首先要把市场放到市场经济里来办。听起来拗口,其实就是要把市场股份化,风险大家担,别让政府或徐林一家扛。
1993年3月,“包装”一新的温州商城粉墨登场了,一家温州商城开发有限公司也随之成立,25位农民大款参股,徐林出任总经理。
一整套的市场推广计划开始实施了。为了在全省招募温州商人,徐林同团省委联系。将温州商城作为当年暑假全省大学生走向市场的社会实践基地。‘时间,数万名大学生身着“中国富阳·温州商城”的文化衫,活跃在各地、县、市。
仅仅半月,首批推出的178间店铺就一售而空。
徐林觉得自己闯出了一条新路,透过富阳的温州商城,他看到了不远处的一道阳光:“浙江人会办市场,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品牌,而办市场的经验就是一种无形的商品,为什么不好好利用一下这个品牌,把浙江的经验卖个好价钱?”
听听很浅白、很势利、很铜臭味,但细细想想,不正是那么回事吗?
但是,到底如何有效地整合浙江市场的优势,如何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市场营运模式,如何在理论上寻求支持,徐林觉得要做的工作太多了。这一年的5月,他把这几个问题当作一个课题交给了几位大学教授,他管这个h旷花钱买思想”。
同时,他赶赴北京,造访杜润生等经济学家。他一边侃侃而谈,一边虔诚聆听,这个青年农民恨不得在一夜之问让自己成为“输出大师”。
之后,徐林在浙北德清、北京丰台等地筹资圈地,筑造温州商城,“贩卖”温州模式,至今,他仍在为他的“输出”事业日夜奔忙。
徐林不是唯一一个“输出”浙江市场经验的人。
在90年代以前,全国各地的浙江村、义乌街,都是自发形成的,其中不无偶然的因素。而这以后,就出现了大规模、有意识的异地市场建造。
1994年前后,我们一再读到这类让人耳目一新的新闻:
上海滩崛起浙江大市场一个建筑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