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投奔乡下
    一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注视一下另一处地方,那个距离正在发生着巨变的浙江农村并不遥远的地方:城市。

    那里从来就是农民们向往的地方,“过城里人的生活”,曾是所有农民梦寐以求的理想。

    在那里,商业文明已经发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尽管那里的人们也有自己的烦恼和忧虑,但是他们毕竟过着远远优越于农民的都市生活。这么多年来,农民们一直怀着遥不可及的羡慕,远远地仰视着城市,那里有他们想象中的繁华。哪怕有那么一天,他们小心翼翼地进城了,也是沿着高楼大厦的墙角,迟疑地穿行。

    有什么可以让这些迟疑的农民,不再胆怯和自卑?

    如果要有的话,那可能只有商品的大流通了。

    在专业市场的初刨阶段,市场内推销的产品相当粗糙,主要是为农村消费市场提供的。随着原始积累的完成,乡镇企业渐渐地开始了技术和设备上的革新,由此也带来了商品的升级换代。有那么一天,农民们突然发现,原来城里人生产的服装并不比他们生产的艳丽和时髦,城里人生产用的机器的性能也未必有他们的高级。

    于是,便有了那一份跃跃欲试。

    “进城去,卖我们的货。”

    于是,骑上市场这匹烈马,浙江的农民傲然四顾,开始在城乡之间纵横驰骋了。

    1994年秋天,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引起了当地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记者们发现,每每到了周末,在城里闲散惯了的杭州市民却纷纷搭上一辆辆小中巴,往北面赶。回来的时候,他们都喜气洋洋的,身上大多披着一件全新的真皮皮衣。

    他们去的地方,是距离杭州一百多公里的一个叫海宁的农村县城。

    海宁临近入海口,并没有很大的草原和牧场,但是海宁却是中国皮革制造业的重镇。自80年代中期以来,海宁乡镇皮革企业迅猛发展,竟多达2000来家,年产各类皮革服装1000多万件。国内首批准予挂牌“真皮标志”的18家企业中,海宁就占去了9家,刚好一半。就是以这样的实力,海宁农民硬是从内蒙古、青海等省份手中,夺去了“中国皮革皮衣之乡”的称号。

    1992年,海宁人在一片荒芜的草地上办起了市场一年下来,就刨下了成交额10亿元的辉煌业绩,海宁皮衣的名气传进了杭州城。当时,在都市青年人中,皮衣正成为最时髦的高档服饰。而一些偶尔到过海宁市场的人却发现,那里的皮衣价格竞比城里要便宜三分之一。

    一件皮衣起码上千元,便宜三分之一可就不是个小数目了。消息一传十、十传百,终于掀起了一股海宁热。有晚报记者计算过,在1994年秋季以后,每到周末,海宁市场的外来车辆就超过1500辆,日成交额超i000万元,日客流量将近两万人。这其中,以零买为主的杭州客人占到了一半以上。

    一车车的城里人赶来,又带来了更多的城里人。向来只是繁荣在农村的专业市场开始向城市招手了。

    面对那道妩媚的微笑,城里人终于挡不住了。

    与城里人投奔乡下相映成趣的是,乡下人对城市的进军。

    。1991年开春,42岁的温州农民刘永方只身来到杭州北郊,他随身带着一只在当时还非常稀少的玩艺儿:移动手机。

    他可以随时随地向国内的任何地方拨通电话,这在接待他的城里人眼中也不无新奇。

    在一群城里人的簇拥F,他站在一片空地前,旁边是一条出城的国道。他把手大大地划了一圈,说,我要在这里圈一块地办个通讯器材市场。

    刘永方搞了多年的通讯器材经销,他知道杭州市区和附近的富阳、余抗和临安等县市是国内较集中的电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农民创世纪简介 >农民创世纪目录 > 投奔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