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第一证”
了想。
“你,还有眼镜,可以走了。”
1981年11月,稠城镇上的摊位已增至300多个。这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现在还找不到任何资料可以反映出,当时县领导们颁发7000份《临时许可证》的初衷。
从“临时”两字可以猜测,他们的用意,可能是投石问路。
即使今天,义乌人也习惯性地把1980年前后视为小商品市场发育的“自发形成”阶段。事实上,在1980年之后的两年时间里,关于那个小商品集市的争论在义乌县政府的大院里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因为,根据当时有关部门的条文,这个集市至少违反了三项政策:农民不能弃农经商,集市贸易不得经销工业品,个体户不允许批发销售。
如果仅仅是走村串乡地做生意,还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现在是300多个摊位明晃晃地摆在了县城里,上面来人,邻县来客,谁来都能看到,指指点点的人难免少不了。
一度,义乌的一些部门,对它采取了劝、堵、赶的办法,有的还写信给省里,报告说义乌出了个“资本主义的小温床”。
看来,单是有个《临时许可证》还不行,羞羞答答也不行。
允许?不允许?
无数双眼睛盯着义乌县的领导班子,你得给个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