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从IBM学到什么?
打卡机”的机器却有可能。笨重、噪声很大的打卡机安装在许多公司角落的办公室里,能在卡片上记录信息,它们能进行复杂的计算,只有会计等专业人士才使用它。尽管大众根本就弄不懂它,它却能激发大众的想像:“其他的机器能够使体力劳动实现自动化,从而提高双手的生产力;打卡机能使脑力劳动实现自动化,从而提高大脑的生产力。”沃森开始把未来放在这种“能思考的机器”上,或者说数据处理行业上。
数据处理是一个吸引人的行业,另外有两个因素让沃森能垄断“数据处理”行业,在其他计量器和考勤钟领域则不存在。首先他拥有大量的打卡机专利,他在NCR时就知道,“发明能推动销售,而专利可以防止竞争对手采用相似的发明。”第二个秘密就是专用的打孔卡片,与对手卡片不可互换,当顾客使用了IBM的打卡机之后,从IBM的卡片转换到别的公司的成本令人望而却步,有的保险公司用几层楼装这些卡片。从卖卡片给顾客上IBM也得到了丰厚的利润。在1920年代,IBM是股市中最具活力的明星公司之一,它生产计量仪、绞肉机、时钟、考勤钟、打卡机和穿孔卡片等。
1929年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股市崩溃,美国经济似乎突然瘫痪了,接下来股票继续下跌,许多公司大裁员,金融机构陷入困境。但天生的乐观主义者沃森却想找到让公司进一步发展的方法,30年代最初的几年,他以自己坚定不移的乐观心态用整个公司进行一场赌博,要么蓬勃发展,要么完全失败。沃森的两个关键行动是:第一,他的工厂将继续生产,不会解雇任何人。他要求工厂继续生产仪器和零部件,将它们存放在库房里。他的逻辑是,需求将会重新爆发,到那时IBM将做好准备利用这一需求。他实际上把IBM带向了崩溃的临界点,公司的现金能够支持几年,但如果到了1933年还不能恢复正常,公司将陷入现金短缺;第二,他还在1932年投入巨资100万美元(年收入的6%)建设第一个企业实验室,进行没有特定方向的研究与开发,它是后来施乐PARC研究中心、微软研究院所效仿的典范。这个实验室在整个30年代的研发让IBM远远领先于任何潜在对手。从1929年到1934年,公司的收入停滞不前,而沃森在生产和研发上投入的资金却越来越多,公司在崩溃的边缘徘徊。沃森差点被撤职,董事会曾经讨论过这一点,但后来被搁置下来了。
最后的成功,应归功于沃森的乐观,或许更大程度应归功于他的幸运。实际上,按照现在人们寻找管理典范的常规思路,如果IBM早在1930年代就消失了,谁还会记得沃森曾勇敢地在低谷投资,并为未来积累了竞争优势?
到了1935年,美国仍然没有能像乐观的沃森所预测的那样走出大萧条,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酝酿之中,全球贸易也备受影响。沃森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库存,生产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就在这一年8月,沃森“一辈子中最大的幸运”降临了,IBM被拯救了。8月1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社会保障法案》,这个法案确立了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了巨大的信息处理需求一夜之间对打卡机的需求猛增,而只有一家公司能满足这种需求:沃森的IBM。在整个大萧条期间IBM一直在研发和新产品上投资,它的产品比所有其他公司都更好、更快、更可靠,它因此赢得了独家代理罗斯福新政会计项目的合同。在其后的差不多半个世纪里,直到1980年代,IBM都统治着数据处理行业。在这次战胜大萧条的成功中,沃森自己总结了这样的成功诀窍:“一点疯狂,一点运气,再加上努力工作,时刻准备,幸运就会降临。”
二战把所有美国人都卷入其中,沃森也不例外,他的工厂也被用于生产军工用品。但他不喜欢战争时期经营的诸多限制,而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