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羽西VS美加净:中国品牌的两种命运
度。

    收购羽西后,欧莱雅不仅丰富了产品线,而且也能利用自身资源实现本土品牌销售渠道与其现有渠道的互补——中国的销售渠道昂贵且复杂,而羽西却有着中国250个城市800个柜台的销售渠道。

    更重要的是,欧莱雅宣称自己是一个制造美丽的公司,收购羽西正体现着它对于美的理解。“我们从不认为美在世界上只有一种模式,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群中,对美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从来不试图在全球推广一种美的模式。人们对美的感知不一样,对美的产品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作为一个专业的化妆品公司,对各个地方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及需求的变化非常敏感,并始终站在消费者需求的角度研发产品,提供不同的品牌和产品供她们选择。”盖保罗说。

    收购被雪藏是本土品牌的可怕梦魇,一些老牌日化企业在上个世纪90年代无不有部“血泪史”。

    1994年,在国内洗衣粉市场上风光无限的“熊猫”与宝洁合资,北京日化二厂以品牌、厂房参股35%,宝洁以65%的股份控股合资公司,并支付了1.4亿元买断了“熊猫”品牌50年使用权。但宝洁收购“熊猫”后所做一切只是在为旗下的自身洗衣粉品牌扩张铺平道路。在合资7年后,“熊猫”从年产量6万吨下降到2000年的年产量只有4000吨,全国市场份额由10%-15%,一落千丈。宝洁不动声色干掉了这个曾经强劲的对手,而旗下的自身洗衣粉品牌“汰渍”、“碧浪”却成为中国洗衣粉市场的强势品牌。

    类似的一幕也出现在上海“美加净”身上,只不过主角变成了联合利华。创建于1962年、出口量曾占据全国牙膏出口总量70%的“美加净”在上世纪90年代将品牌租赁给了联合利华,但联合利华所做的一切同样是为旗下的自身品牌“洁诺”让路,最终美加净牙膏在国内外市场地位急转直下,年销量由1994年的6000万支下滑到2000年的2000万支。

    尽管“熊猫”与“美加净”最后都被中方赎回自由身,但是市场形式已经与其当日辉煌之时不可同日而语,要重振河山、力挽狂澜绝非一朝一夕。而这些出现在本土品牌合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不幸案例,让许多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是跨国公司为达到市场垄断而谋杀本土品牌的普遍策略。

    羽西会不会被雪藏?很多人都在关心着羽西的收购案。在“嫁给”欧莱雅之前,羽西品牌创始人靳羽西也曾有过一次痛苦的“出嫁”经历。国际化是靳羽西最大的梦想,为实现这个梦想,1996年5月,羽西与世界第五大化妆品公司科蒂(COtY)合资,希望借助这个跨国巨头营销到海外市场,但随着1999年科蒂的战略转型,羽西多年的海外梦想没有实现。

    如今,靳羽西回忆起上次与科蒂(COtY)合资的经历时,用一个词来形容——“同床异梦”。“但这次,我嫁对了。”靳羽西笑着说,“我坚信欧莱雅会帮助我实现羽西国际化的伟大梦想。”

    盖保罗并不回避关于雪藏之类的问题。他强调说欧莱雅绝不是本土品牌杀手,而重视发展品牌,这是欧莱雅的与众不同之处。“一些跨国公司收购本土品牌后雪藏,无非是为了减少竞争,这是很愚蠢的行为,如果是为了减少竞争,为什么不把这个行业的所有品牌都收购完呢?”

    细心的人发现,经过欧莱雅改造后的羽西,曾经标志性的“中国红”不再独当一面,各种时尚的色彩弥漫在产品中,而且聘请的首位形象代言人——香港影星舒淇更是体现着羽西的巨大改变。

    “舒淇及其此次为羽西拍摄的平面广告都让人感到羽西给人的感觉变得年轻、时尚和国际了许多。”多数人如此描述对羽西变脸后的直接感受。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案例(第一辑):怎样在中国生存,八大品牌直率对比简介 >案例(第一辑):怎样在中国生存,八大品牌直率对比目录 > 羽西VS美加净:中国品牌的两种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