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宜家的中国苦恼:降价还是做品牌?
  宜家向来以价格优势来攻城掠地,成功的把旗帜插遍了整个世界的家居市场,那么,宜家的中国价格之旅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欧美国家,宜家通过大规模采购、建立自己的物流网络、在商店采用自选方式、减少商店的服务人员、把家具拆卸下来用平板包装节约运输费用等方法,成功地将自己的产品价格降到比同类产品低,这一低价策略让宜家取得了市场上的绝对优势。在中国,宜家依然采取了这种方式来试图降低自己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但一开始,宜家中国的产品大多在国外生产,运输成本和进口关税较高,七年中一直只有两家店的宜家也不可能形成规模优势,物流成本和管理成本较高。不仅如此,由于宜家在中国开设的店面都处在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而在欧美市场则选择在郊区。这也导致了宜家在成本方面一直很高,从而导致其价格缺乏竞争优势。

    价格优势在中国几乎已不复存在,因此就造成了上文已经提到的,在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在国外一贯靠低价策略谋取大众市场的宜家在中国给消费者留下了高档、时尚的印象,被国内消费者冠以高贵和小资的色彩,为了让中国的消费者真正相信“种类繁多、美观实用、老百姓买得起的家居用品”这句口号,尴尬的宜家从一开始就不断地降价。“几年来,宜家以平均每年下降10%的速度降价”许丽德说。从2000年到2005年,上海宜家的产品降价幅度甚至平均达到46%。按照由宜家中国区总裁升任为宜家亚太区总裁杜福延的说法:“近年来,我们不断调整价格策略和目标顾客。宜家的商品价格一直在下降中,部分商品的降价幅度甚至达到100%.希望人们对宜家的感觉能从1998年刚进入时的白领商品,变成普通老百姓买得起的东西”。

    那么如何降价?有没有降价空间?凭什么降价?杜福延认为宜家的产品还有一定的降价空间,“我们力求能够超过20%的降价幅度”。而宜家总裁安德斯·代尔维格则指出“加大在中国本土的采购量是我们为降价而采取的主要努力”。

    于是,为了降低成本,宜家不断加大在华采购力度。据宜家透露,宜家2001年在中国的采购量占其全球采购份额的14%,2002年达到15%,2003年上升至18%,2004年超过20%,宜家现在在中国共有370多家供应商,中国已成为宜家最重要的原料和半成品供应国。

    现在,宜家在哈尔滨、青岛、厦门、蛇口、武汉、成都和上海设立了7个采购中心,进行全球集中采购。同时增加中国设计人员的数量,把在欧洲生产的产品拿到中国本地来生产。

    加上中国的进口关税大幅度下降,为产品的降价提供了可能的前提条件。而且宜家正在上海松江建立一处占地28万平方米的家居物流配送中心,预计今年10月完工。一旦建成之后,它将取代目前马来西亚的中央仓库成为宜家亚太区最大的物流中心,这也将促进宜家降低中国地区的成本。

    第二、品牌

    如今在细分市场加剧的情况下,采取降价的宜家似乎将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许丽德说:“能降的都降了,我们现在在中国的价格在宜家全球体系中基本上已经是最低的价位了。”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降价,一向重视自己品牌的宜家又该怎么办?

    对于绝大多数零售商而言,制造商品牌依旧是主流,中间商品牌只能是一个有益的补充部分,绝不可以“喧宾夺主”。无论是沃尔玛还是家乐福都是如此。这实际上就意味着仅仅控制了品牌的渠道,却无法控制品牌的权益。然而,宜家并不满足于仅仅控制哪怕是全球最大的家居产品渠道,它更希望自己的品牌以及自己的专利产品能够最终覆盖全球。基于此种理念,宜家一直坚持由自己亲自设计所有产品并拥有其专利,每年有100多名设计师在夜以继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案例(第二辑):“产业机会主义”的前世今生简介 >案例(第二辑):“产业机会主义”的前世今生目录 > 宜家的中国苦恼:降价还是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