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郭鹤年:“糖王”的成吉思汗梦想
郭鹤年坚信“日不落帝国”必然像以前在缅甸、印度等老殖民地一样,不愿意也得退出历史舞台,米字旗终究得在马来西亚的土地上降下来。此际,郭鹤年有一个清晰的想法:现在是他回到马来西亚大展身手的时刻了。

    在战后世界经济结构中,西方主要的工业国家逐步放弃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工业,重点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郭鹤年看到原来属于英国商人所占据的市场,在马来西亚真正独立之后,必定会留下真空地带;他听到了马来裔、华裔和印度裔的马来西亚商家分食大饼的焦灼呼唤。

    在1955年巫华印联盟组成新政府之后,郭鹤年作出返回马来西亚的抉择。在伦敦期间,他已经对糖业的经营做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对糖业的贸易状况了如指掌。

    他认为,一个企业领导人的成功要诀有三:

    1966年,中国外贸部策划把中国生产的白糖输入马来西亚,使郭鹤年面临严峻的挑战。他从印度大量入口白糖,成功击败中国生产商。经此一役,郭鹤年名声鹊起。翌年,郭鹤年结识印尼首富林绍良,并供应白糖給林氏旗下的布洛公司,将版图扩展至印尼。

    为了进一步发展郭氏的制糖业,1968年,郭鹤年又顺利的向马来西亚政府租借到位于马来西亚北部的玻璃市14400英亩(5760公项)丛林土地,经过由他设立的玻璃市种植机构组织开垦后成甘蔗种植园,大大增加了原料来源。同时,他在该种植园附近与马来西亚土地发展局共同建立了玻璃市综合糖厂有限公司,炼制种植园所产的甘蔗。1973年种植园有了收获,糖厂产量也迅速增长,使马来西亚走向了食糖自给的第一步。

    在郭鹤年之前,尽管马来西亚的气候、土地适宜甘蔗生产,但该国的农民却不爱种植,稻米、胡椒、可可、烟草、腰果,才是主要种植的农作物。郭鹤年大面积种植甘蔗,可以说是在马来西亚农业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自郭鹤年开创了制糖业之后,马来西亚的甘蔗种植业日益兴旺。1970年,甘蔗种植面积达到0.71万公顷,1980年,增至1.79万公顷。

    在盯着糖业生产的同时,郭鹤年还关注着销售市场的情况。1970年,他觉察到世界糖价有上升的趋势,他大胆决策果断地打进国际糖市,以东南亚为主要基地,把经营战线延伸向欧美,如从古巴购糖转手销给印尼,从泰国进口原糖提炼后通过香港经纪人之手转卖给中国,他赶在世界糖价上涨之前收购了大批原糖,并积极投资糖的期货交易。后来随着糖价的上涨,他当年就赢得了巨额利润。所有这一切,为他日后扩大经营提供了资金保证。企业业绩更是以“水银泻地,无孔不入”的态势迈向多元化、国际化。1976年,郭鹤年利用玻璃市种植机构收购了马来西亚糖厂的93.3%股份。

    到20世纪70年代,郭鹤年及其所主持领导的郭氏家族集团企业的糖业贸易,从马来西亚扩展至英国、美国、香港、中国等国家和地区。郭鹤年每年从泰国购入近30吨糖,通过贱买贵卖、抽取佣金等方式,在纽约、伦敦等地进行期货交易,取得了巨额利润。在国际市场上每年上市的1600万吨糖中,郭氏企业集团控制了10%左右。在马来西亚的糖业市场上,郭氏企业则占到了80%以上的份额。至此,年仅40出头的郭鹤年已由“马来亚糖王”发展成为副其实的“亚洲糖王”,成为国际糖市叱咤风云的人物,被世界同行公认为是世界六大糖王之一。

    回到马来西亚后,郭鹤年为郭氏事业的发展采取了两个重要步骤,一是在新山市创办明田(Mintien)私人有限公司,经营各种商品和进出口贸易;二是开始将事业重点放在糖业经营上。他配合马来亚联邦土地发展局,在靠近槟榔屿的北海创立了马来西亚有史以来的第一所炼糖厂——马来西亚制糖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案例(第三辑):返回原点简介 >案例(第三辑):返回原点目录 > 郭鹤年:“糖王”的成吉思汗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