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在国际上,已经有人在思考中国经济的崛起对世界到底意味着什么。
就在《时代》、《新闻周刊》还在为中国的打开国门而大呼小叫的时候,一向严谨而不事声张的《经济学人》却已经在思考更深层面的事情了,它提出一个很有前瞻性的问题:中国的崛起会不会对现有的国际市场构成致命的冲击?要知道,这个问题在20年后才真正成为一个“问题”。从现有的资料看,《经济学人》是第一家提出这个疑问的媒体,就凭这一点,它称得上是真正的预言家。
在3月3日发表的《中国有多少可以出口?》文章中,《经济学人》分析说,“作为一个和美国苏联类似的大陆型国家,中国的长期出口增长率可能维持在4%到5%。足够使中国在1990年前后成为中等规模的贸易国。中国拥有的是土地、能源、劳动力,而现在所缺少的是市场经济的经验和意识。”
《经济学人》大胆地预言说,尽管从眼前看,中国需要大量的进口,这将刺激工业发达国家的生产,但是长远而言,“洪水猛兽般的中国出口品会成为必然”。
作者在文章中说:“中国的出口增长可能更快吗?在原油方面,抑制扩张的最重要因素是供给,但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可能还相当强势。利润取决于加工出口。目前南韩的人均出口额是中国大陆的25倍,而香港和台湾是100倍。中国在一些简单制造业领域已经开始市场化,比如纺织、鞋类、珠宝、玩具和旅行用具等等。电子业和轻型机械工业不久就会跟上来。
“中国缺乏市场常识的障碍之一是,对市场需要怎样的产品、设计和质量规范缺乏经验。一个方法是从其它国家的经验中照搬,事实上中国已经开始这样做,它称之为‘三来一补’。
“中国提供土地、能源、劳动力以及原材料,而国外提供设备、原始技术和管理和市场经验(比如有海外华人已经在中国建立了工厂,一年向香港出口200辆巴士车)。最终,最大的出口区是台湾。
“另一个大的障碍是贸易保护主义。美国人已经试图就纺织品问题进行‘市场秩序安排’谈判。不过,中国处于极具议价能力的位置。它马上就会成为新的利润空间极大的供应商,同时还有新的极具吸引力的市场。在不久的将来,洪水猛兽般的中国出口品会成为必然。中国到1990年将翻4倍的出口额才比今天日本年出口额的1/3多一点(相当于今天韩国、台湾出口额总和的两倍多)。10年的高速增长,加上其所需要的原材料和原油,将意味着中国将开始被视作同今天英国地位相当的中等贸易国家。西方应该努力忍受这一现实。”
这是当年度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复苏最具有远见性的报道。
转道日本
忙碌的邓小平在全世界寻找振兴中国企业的榜样。1月,他按原先的安排出访美国。28日下午,专机飞临日本上空,他想到老朋友大平正方,于是就给他发了一封电报:“一周后,从美国回国时,计划在贵国逗留,我为那时能同阁下及其他日本朋友交谈而高兴。”邓小平结束访美后,2月7日抵达东京,如约同大平在日本首相官邸会谈。
去美国访问,邓小平最重要的任务是政治性的。在佐治亚州的州长官邸,他与16位前来拜访他的州长共进晚宴。邓小平不厌其烦地介绍中国走向开放的政治和经济政策,希望中美正常外交关系得到美国人民的认同。而到日本去,他则带有更多的学习的意味。
1979年,在商业领域,全世界的话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日本的崛起。这个二战的战败国以其倔犟的国民性和现实的公司成长战略实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经济奇迹。1945年,盟军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从菲律宾来到日本,他拒绝去皇宫会见裕仁天皇,而是要求后者到美国大使馆向他致意,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