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范蠡:一个风险投资家的一生
攻吴国,结果大败,又被吴军团团包围。勾践痛不欲生,想先杀了老婆儿子,再和吴王决战,死磕到底。

    范蠡此时的提议暴露了他其实根本从本质上就不是个愤青,愤青处在这种情况之下往往采取和勾践一样的解决方式,而范蠡所考虑的却不是意气,而是利益,是在不利环境中选择一条对自己最有利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口气”似的斗气行为。范蠡当时就说,死拼不是办法,在当时的状况下,唯一的途径是保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于是就派文种前去乞和。第一次求和不成功,就回来装上贿赂美女,再次前去,最后靠摇尾乞怜感动了吴王夫差,暂时保住了越王室的性命。

    但是,作为保命的一个重要条件,越王勾践答应自己亲身去吴国当人质。春秋战国的时候,诸侯国林立,互相送人质的情况也很普遍,但还从没有过一国之君自愿去当人质的。这个和谈条件,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范蠡的设计。吴国把越国打得一塌糊涂,范蠡的老板,也就是越王勾践,被逼到差点自毁家门。此种情势之下,越国实际上已经破产,勾践作为一国之君,因为自己不听范蠡劝告而导致惨败和灭国的危险,是要负很大责任的,因此他威风扫地,在自己的大臣面前也丢尽了脸面。尽管勾践也是个有血性的人,按说不至于自觉自愿的去给人当家奴,但是他作为国王的权威已经不存在了,所以别无选择,只好乖乖的听大臣的话了。而范蠡曾经是个衰贱的愤青,有幸被挖掘到越国的小朝廷当官儿,如果没有吴越之间的战争,也许他也就是一个勾践内阁里的高官而已,正是因为越国面临被灭亡的危险,反而给了他出头的机会。在这之后十几年里,一直到越国重新崛起,灭掉吴国之前,勾践朝廷里实际上一直是范蠡说了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吴国打败越国,带来的是越国内部权力结构的急剧变化,勾践作为原来的大老板,被边缘化了,甚至被当成了政治棋局上的一个棋子来使唤,而范蠡本来是属于管理层,却异军突起,窜为真正的幕后决策者。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勾践为什么会对范蠡言听计从,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去给夫差当奴隶,以及后来范蠡为什么急流勇退,化名潜逃。

    从政治的角度来说,吴越的战争暂时取得了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吴国大大地占了上风,而越国惨败。但是对于范蠡这个因缘际会,从一个中层管理人员在火线上被提拔为策略委员会主席的人来说,博弈才刚刚开始。

    博弈这个词,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但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被广泛地利用过,因为它现在被用来和一个更广泛利用的英文单词“game”相对应。在英语中,game是人们遵循一定规则下的活动,进行游戏的人的目的是使自己“赢”。奥林匹克运动会叫Olympic Games。在英文中,game有竞赛的意思,进行game的人是很认真的,不同于汉语中游戏的概念。在汉语中,游戏有儿戏的味道。所以现在大家选择“博弈”来表达自己对于这个game所持有的严肃的心态。

    博弈是什么?一天晚上,你参加一个派对,屋里有很多人,你玩得很开心。这时候,屋里突然失火,火势很大,无法扑灭。此时你想逃生。你的面前有两个门,左门和右门,你必须在它们之间选择。但问题是,其它人也要争抢这两个门出逃。如果你选择的门是很多人选择的,那么你将因人多拥挤、冲不出去而烧死;相反,如果你选择的是较少人选择的,那么你将逃生。这里我们不考虑道德因素,你将如何选择?这就是一个经典博弈案例。

    之所以举这个例子,而不是大家最熟悉的囚徒理论,是因为这个案例,是一个叫张翼成的中国人在1997年提出的一个博弈论模型,被称之为少数者博弈或少数派博弈(Minority Game)。而这个模型,也更能说明中国人眼中的博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案例(第四辑):营销世界杯简介 >案例(第四辑):营销世界杯目录 > 范蠡:一个风险投资家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