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提袋店三岛屋,位于筋违桥前方的神田三岛町一隅。店主伊兵卫最初是将提袋吊在细竹上四处叫卖,后来才自力开店营业,所以取町名为屋号再合适不过。
更何况三岛町一带原本便是伊兵卫经商的地盘。
在江户说到提袋,就属两家店主名气最响,分别是池之端仲町的“越川”,及本町二丁目的“丸角”。两者都不是沿街叫卖的小贩可轻易取得进货门路的店家,因而与伊兵卫无缘。不过,对于两店所卖的小配件和提袋的设计差异,伊兵卫总是观察入微。
越川与丸角两店中间是条南北狭长的道路,伊兵卫常在此沿途叫卖。挑选那种名气响亮、价格昂贵的店家购买提袋和小配件(如钱包、羽织绳带、小布包、胴乱(注))的客人,大多穿着讲究,正因有钱有闲,才会上名店购物。他们在店里大肆挥霍,采买精致的商品,就像公子哥儿整装准备上战场一样。即然如此,要是在越川没有看的上眼的商品,就会想顺道去丸角瞧瞧,倘使丸角没有,就会想到越川逛逛。若非特别执着于某一家店,想必有不少客人是同时光顾两店。
换言之,不只两家店头有客人上门,连接两地的路上也会有客人。这些风雅之士瞥见擦身而过的小贩挂在细竹上的商品,觉得“咦,这好像不错”时会怎么做?也许会停下来说“等等,让我看看那件商品”。
此外,喜欢附庸风雅的或爱好此道者喜欢随季节变换身边的配件。所以,当春夏秋冬有新品上市,伊兵卫便精心挑选商品挂在细竹上,沿此路叫卖。尽管他也在别的市街兜售,做生意的范围并不局限此地,但唯独走在这条路上时,绝不摆出便宜货,与在其他地方贩卖的品项等级有段落差。
伊兵卫对商品质量颇为用心。越川以设计崭新闻名,相对的,丸角则专走内敛高雅的风格。伊兵卫凡事都抢先他们一步。越川好像有这样的货,其实没有;感觉在丸角看过,其实没有。他与妻子阿民总是不眠不休地构思设计样式。
他这项计划相当成功。有段时期,伊兵卫(当时叫伊助)沿街叫卖提袋的模样,成为当地名胜之一。“细竹满是金银粉,筋违桥上沿街卖”,如同路上孩童吟唱的打油诗,伊兵卫抗在肩上的细竹呈现出奢华景象。这首打油诗揶揄伊兵卫在筋违桥上叫卖,所贩之物却价格昂贵,很不相称,不过伊兵卫毫不在意。
沿街兜售提袋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扁担架起两个货箱,二是将商品吊在细竹上。伊兵卫采后者的方式,但他总多背一只货箱。路过的客人受细竹上的样品吸引,想购买时,他便从箱里取出同款商品,坚持不将经风吹日晒的货物交给顾客。他心知收取这样的价格,自然该这么做。尽管不少人替他担心,认为这是浪费,一样商品得花两倍本钱,不过伊兵卫可不会白忙。只要将那些样本略微加工,改作其他商品即可,伊兵卫夫妇就是有这等针线巧手。所幸他们有充足的精神和体力,得以不辞辛劳地四处奔波,走遍全江户的旧衣店和布庄,廉价收购裁剩的碎步。
这般孜孜矻矻,终于有了成果。好不容易能拥有一家小店面时,伊兵卫和阿民对地点的挑选毫无迟疑。叫卖多年,承蒙不少好客户的爱顾,店面当然得开在这条路上,必须早点让老顾客发现,细竹上满是金银粉的伊兵卫,如今仍在这条路上做买卖。
其实两人原属意越川与丸角的中间地,却始终寻不着合适的店面。历经千挑百选,终于看上三岛町一幢略靠丸角的双层建筑,以新颖前卫设计为卖点的越川,有一批非越川不买的死忠顾客,倘若要借对方的人气开店,靠近丸角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他们也就此安定下来。
这座双层建筑相当宽敞,只做提袋和配件生意的话感觉大了点。然而,尽管拥有自己的店面,夫妇俩仍手持针线,打算亲自教导雇佣的伙计技艺,所以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