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论丛,意识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46页。
(25)宋耀良:《意识流文学东方化过程》,《文学评论》,1986年第1期。
(26)《作品与争鸣》,1983年第3期,第41页。
(27)《作品与争鸣》,1984年第10期,第69页。
(28)史航:《名剧的儿女们——东棉花胡同39号纪事》,《读库0601》,同心出版社,2006年2月。
(29)北明:《与高行健一百六十分钟的长谈》,香港《明报月刊》2000年第12期,第19-30页。
(30)高行健:《对〈绝对信号〉演出的几点建议》,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第88页。
(31)高行健:《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自序),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第2页。
(32)高行健:《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文艺研究》,1987年第6期
(33)吴亮:《马原的叙述圈套》,《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3期。
(34)王又平:《元小说:暴露虚构的话语策略》,《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35)何新:《当代文学中的荒谬感和多余者》,《读书》1985年第11期
(36)雷达:《追寻灵魂之故乡——〈塔铺〉与〈无主题变奏〉的比较》,《文学自由谈》,1988年第3期。
(37)《论残雪:1988年》,萧元主编《圣殿的倾圮——残雪之谜》,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4页。
(38)残雪:,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此书为残雪90年代中后期对卡夫卡的作品分篇解读的结集。
(39)沙水:《残雪与卡夫卡》,引自,第449-450页。
(40)残雪:《属于艺术史的艺术——卡夫卡与博尔赫斯的小说》,《解读博尔赫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224页。
(41)罗兰·巴特(RolandBarthes):《符号学美学》,董学文、王葵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
(42)刘晓波:《一种新的审美思潮——从徐星、陈村、刘索拉的三部作品谈起》,《文学评论》1986年第3期。
(43)季红真:《中国近年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文艺报》1988年1月2、9日。
(44)李洁非、张陵:《被光芒掩盖的困难——新时期文学十年之际的一点怀疑》,《中国青年报》1986年9月21日。这是目前所见资料中第一次论及“伪现代派”的文章
(45)李洁非、张陵:《探索、实验性小说困难论》,《当代文艺思潮》1987年第5期。
(46)黄子平:《关于“伪现代派”及其批评》,《北京文学》1988年第2期。
(47)李洁非:《“伪”的含义与现实——重谈“伪现代派”》,《百家》1988年第5期。
(48)王宁:《接受与变形: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中的后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
(49)陈晓明等:《后现代:文化的扩张与错位》,《上海文学》1994年第3期。
(50)《文艺研究》2005年第10期就发表了重评先锋小说的系列文章,包括贺桂梅的《先锋小说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等。
(51)程光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现代派文学”》,《文艺研究》2006年第7期
(52)程光炜:《二十世纪80年代的“现代派文学”》,《文艺研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