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自以为是汉弗莱·鲍嘉的贼》——梦境的入口
表情的硬汉之脸来代言,于是,史贝德给了他机智的脑袋和利落的行事作为,马洛赋予他高贵的灵魂和深沉动人的忧郁,这才铸造出我们所熟悉的那个硬汉鲍嘉出来。

    这不是真正的鲍嘉,却是我们心向往之的鲍嘉,就像站在天堂入口十字旋转门的圣彼得一般,通过他,我们得以离开现实的、行为反应总是不由自主被决定的无趣世界,进入到一个从心所欲的梦一样国度,就像这本小说里的罗登巴尔,两眼凄迷,仿若中邪,一脸teenager恋爱初次袭身的傻乎乎模样。在这里,流光可回转,失去的自己晓得寻回来,更奇异的是,你所真心期盼的事物,几率上再不可能好像都会发生,就像格林小说《哈瓦那特派员》里那个笃信天主、却永远知道如何从她可怜老爸那儿敲到名贵礼物的女儿所说的:“好神奇啊,不知道为什么你想要的东西,一放进祷告里它都会实现。”

    除魅从发现之初开始

    马克斯·韦伯讲人类历史是个持续除魅的过程,这是对的,而且由来甚早,早到几与人类历史的发生同步,至少在人类犹浸泡在宗教神灵之中就已悄悄展开来——人类是一面发现神,一面就在清除他,而不是等到科学起来,取代宗教统治这个世界之后。

    比方说,基督教一神的确定,便一举消灭了多少神?有多少神至此被当成偶像、邪灵或金牛犊,给一口气全送入火中化为历史的灰烬呢?

    重点尚不在通过不同部落的对抗,多少战败的神随同膜拜他们的战败部落失势消灭的问题;重点甚至不在被消灭的神的数量问题,而在于一整个神灵世界消失的问题,因此战争只是间歇性的暴烈清除手段之一而已,而非恒定的除魅主体。除魅的主体是人在现实中的一再失落,神的允诺一再的不灵验,变得不再可依靠,人可以一再原谅神的“背叛”,做出种种让步的解释,好维持住日渐薄弱的信心,但这无法改变人一再发现自己孤立无援的难堪处境,得只手只身、更仰赖自己以通过充满敌意的历史,就像耶稣被钉上十字架时的绝望呼喊:“我的主啊,你为什么背弃我?”

    做出让步的解释,好维持住日薄西山的岌岌信心,但在此同时,每一次新的解释其实都代表了人和神距离再一次拉长、远离的确认,比方说,圣奥古斯丁得做出解释,好面对彼时东方的蛮族入侵、西罗马帝国覆亡、多少虔诚守贞信神的男女饱受奸淫杀戮的残酷事实,那一刻神在哪里呢?圣奥古斯丁这样虔诚的人在他的名著《天主之城》中,最终只能把神的正义和果报用“缓兵之计”来勉强堵住,他只能说神的公义不能只用当下来论断,而应把时间拉长成人一辈子的完整人命来丈量(至于万能的神为何如此迟钝官僚、行事效率远不如我们地政事务所、交通监理所的小公务人员,这就再说了);这也等于预告了为什么最终会出现加尔文教派的宗教解释,而且为何这个解释会被称为“最后的辩神论”,依加尔文,神像月亮一样,有一面永远背向我们,是我们永远不可能知晓的,而且,神自有主张,不以人的善恶功过为衡量,一切都是预定好的,谁该向上提升谁该向下沉沦,和你自己的努力一点关系也没有。

    这样终极的神,永远不再跳票,但也永远不再显灵,他毋宁更像个只掌管我们死后世界的神(而且极不负责任,只管把他预定好的人分别送入天堂享乐和地狱受苦,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无聊兼变态),不再参与我们活着的人间事务,他已永远远去不再回返了。

    分离的确认

    名小说家骆以军极不喜欢今人动不动引用《圣经·旧约》中被用滥了的巴别塔故事,这里,我们甘冒被骂的危险再重提一次,要指出的不是“语言变乱”的符号学隐喻,而是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从此两相断隔的问题:巴别塔的不成,象征了人类意图让这两个世界再次合而为一的英勇修护行动终告失败—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八百万零一种死法简介 >八百万零一种死法目录 > 《自以为是汉弗莱·鲍嘉的贼》——梦境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