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经济过热现象
引导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但在宏观经济政策上不需要“踩急刹车”。今后,中国将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解决“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的问题;通过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解决“为谁发展”的问题。
我们认为,2003年中国经济并未过热。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投资和出口推动的,开发区、房地产、钢铁、汽车等局部过热;投资结构是基础设施和资本密集型大企业居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不足,因而就业、收入和消费仍然低迷,并未正常循环;虽然粮食、蔬菜、煤炭等价格因退耕还林、陈化粮、储备虚报、超载清查、运价转移等而上升,整体上物价水平并没有走出通货紧缩的处境。2004年面临着导致中国经济紧缩的十大因素,处理不当,经济不但不会过热,甚至可能会趋于过冷:
2004年的城镇失业问题将非常严峻宏观经济指标实际失业率居高不下,并可能持续上升,是经济趋冷的体现,而不能称之为发热。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会太快2004年虽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是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仍然是一件困难重重的事情。城乡劳动者收入增长总体上将低于GDP增长速度。消费增长预期不会十分乐观作者估计,如果2004年对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城镇就业没有太明显和有成效的办法,就业不能显着增加,消费增长率至多超不过10%,消费仍然可能处于相对萎缩状态。
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收缩影响人民币汇率升值,同样数量的商品由美元反映的价格上升,而交易相对所用的人民币货币减少,引起通货紧缩。反之,如果人民币汇率相对美元贬值,交易所用的人民币数量将增加,导致通货膨胀。因此,人民币相对美元有升值压力,实际意味着国民经济运行存在着收缩的压力。政府主导性的投资冲动将会减弱十六届三中全会后,政府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的目标是,改生产建设型的政府,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型的政府,财政要成为公共财政,国有企业要进行大规模的制,投资审批制度也要进行改革。实际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改革的深入,政府可控资源减少,政府主导投资冲动的能力也大大下降。因此,2004年政府主导、冲动和诱使的投资将会比2003年减弱。
外商投资增速不定,民间投资启动难度很大。2004年政府主导性投资如果趋于下降,外商投资不能维持高增长,且民间投资不能迅速启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推动力将会减弱。出口增速可能会受到出口退税率下调等因素的影响为了释放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实际是人民币变相升值),我们开始下调出口退税水平,这将增加出口的成本,部分提高出口品的价格,减少出口需求。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必然会抑制中国商品的出口。在商品出口结构没有实质性改变的情况下,出口总额会下降。
改革土地制度会使投资成本上升。从2003年中期开始,中央明确提出要清理已有的开发区,控制新设立开发区,并实行严格的保护耕地的政策,并且对过去征用搞房地产和开发区的用地进行清查。2004年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究竟对招商引资、开发区建设、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影响到什么程度,还是一个不能确定的变数。
清欠民工工资将抑制上欠债工程的热度。对于城市欠农民民工务工工资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2003年下半年以来,特别是年底,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了对农民工欠资的清查摸底、法律援助、打击和处罚等措施。更重要的是,今后对农民工劳动用工的规范,工资的发放要制度化,特别是要限制和打击挪用农民工工资来上项目、搞经济建设的不道德和不法行为。2003年末和2004年如果农民工工资清欠到位和制度严厉,并追缴往年的欠款,对于挪用和利用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