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学者走穴,枪手卖字,教育产业化需要重新定义
人会信。
当下中国学界弥漫的浮躁之风,自然离不开枪手和媒体的推波助澜。
有些教授、学者不学无术、走穴,有些企业家不务正业、著书立说,年轻人写传记曝光、博士工厂滚滚而来……很多人崇拜李开复和唐骏,将他们的书奉为圣典,但仔细想想,他们热销的书与国家命运和发展无关,更多的可能是出于自身的一些利益考虑。市面上现在充斥着很多署名他们的书,其中势必有不少是“枪手”代劳之作。真真假假,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往往是很难分辨清楚的。
中国人骨子里有一种“光耀门楣”的传统,著书立说自然是一个不错的途径,对于有点小成就、小名气的人但凡有出版商提出说要做一部关于自己的书的时候,心里首先有的判断的都不是拒绝,而是“啊,出书啊!”类似这样的欣喜或期待。真正撑得起“名人传记”这四个字的,要达到柳传志、马云、白岩松、杨澜、李开复等这样级别的人估计才可以。因为他们在各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人格魅力亦是各有各的风采,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名人传记”,对普通人能够产生正面、积极的指导,学习和鼓励的作用。但他们也得自己写,找他人代劳无异于为自己粉饰,实际上等于变相地贬低自身的价值。
坊间流传,枪手产业日益庞大,质量日趋精良,除了为学者代劳,为官员写书,为商家贴金,为名人写传,为明星铺路,还派生出为在校学生定身打造、加工制造硕士和博士论文的“一条龙”生产线。枪手,原来都产业化了,真是恐怖至极啊!此等现象不遏制,中国的硕士和博士岂不是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空壳子!
在不少场合,我也曾被反复问到是否有枪手或写作班子助力。
我立刻严词否认,深感被怀疑也是一种羞辱,无地自容。
我无法想象一个人的思想和情感会那么容易为枪手所取代,一件文字作品不亲自精雕细琢五遍以上可形成精品,我更不认同枪手的东西就是自己的东西。即使自己在提纲挈领和群策群力的过程中参与过严谨的推敲、校正和把关,但也不可视为己有,大言不惭地署上自己的大名,最后通过出版社传播出去。
我特别嫉恨那些“付钱消灾”的做法,完全败坏了学者的名声。
如今,枪手为学生代写论文已经形成一条井井有序的高端生产供应模式。郎咸平的“6+1产业链”未免纸上谈兵,但在这一领域却彰显得淋漓尽致。武汉大学发布的报告估计,中国高校学生平均每年花费近5亿元人民币寻觅枪手代写论文。这是个什么数字:5亿!
论文造假已是不争的事实。只要在中国高校的附近,犄角旮旯的地方,都能发现那些悄悄问经过的学生,要写论文吗,要四六级考试答案吗等等要做“枪手”生意的人;还有隐蔽的地方贴着各种包揽“枪手”活计的字条,广告等等。一时间给人一种错觉,枪手似乎与学生之间达成了某种默契。高等学府就是传授专业知识的地方,如果在这样的地方出现知识被贱卖的现象,无疑是对高等教育本身的玷污。要杜绝“枪手”现象,还是得从根源挖起:纠正我们的教育观,审查我们的教学方式是否出现了漏洞。
《中国日报》英文版曾有这样一篇报道:“A26-year-old,part-time g er in Beijing say s surprised about try,from s’ for half a decade.”北京市有这样一位26岁的兼职枪手,他对枪手产业的发展毫不惊讶。他从事枪手职业五年有余,从中获得了“不薄的利润”。
枪手从业余过渡到职业,从小批量友情相助到大规模集成化生产,逐渐成为一景,承上启下、前赴后继,令中华先辈们悲哀不已。
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