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章 中国为什么没有抄底高盛,华尔街水太深,中投前车可鉴
60、70、80……购买区波动。不过在金融风暴盛期,股神巴菲特捷足先登抄底高盛,购买价格为115,斥资50亿美元购入年息率达10%的优先股,并获得有效期为5年的认股证,即可以每股115美元认购总额50亿美元普通股。

    2008年10月22日,高盛因金融股全线下跌,大幅急挫11%,创下自1999年上市以来的低位,其市值大幅缩水至260亿美元(约2028亿港元),只相当于一年前高峰时的1050亿美元(约8190亿港元),即每股248美元的五分之一。

    高盛10月24日开市再跌9%,报49美元,跌穿当年53美元的招股价。在这一价格的区间抄底高盛5%到10%的股份和相关资产,是货真价实的价值抄底,是短期长期均能获利的极佳机会,风险已经降到相对最低或者零。更重要的是,投资人可以买到巴菲特购买高盛一半的价格。

    抄底高盛,并不是简单地逢低吸入的股票交易,而是中国通过切入高盛、走向世界、争取参与引领世界的战略行动。

    高盛与中国喜结连理决定战略抄底的成功与否!

    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尚未见底,更多的冲击将不断浮现,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仍有长期和深化的迹象;加上科技危机和社会危机一触即发,中国相关企业在实施海外战略抄底或收购资产时要把风险意识放到重中之重的地位来考虑,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投资损失。

    高盛却是精品中的精品,在75%的跌幅,风险趋近于零。

    在当时全面抄底高盛,无论是股权、资产,还是抄盘手人才,都对中国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增值潜力。遗憾的是,中国金融界和企业界在这场危机中没有及时采取实际行动。就这样,与进入世界金融心脏的百年机遇失之交臂。

    一个死不了的高盛是未来世界领袖必须与之共处的华尔街战略伙伴。

    中国失去成为高盛最大股东的历史性机遇,与中国缺乏海外视野、跨国经验、国家金融政策和国际抄盘手人才不无关联。但另一个无可争议的原因是,2007年中投抄底黑石基金铩羽而归,一直是制约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精神隐痛。

    追高不买低是投资人屡战屡败的顽固特性,而巴菲特总是在股市大跌时毫不犹豫,毅然出手大规模抄底,用最低廉的价格收购最具潜力的价值公司。

    这一点,许多投资人学不到,明白了也学不到,一辈子也学不到!

    中投公司于2007年5月委托汇金公司旗下的建银投资以30亿美元购买了美国PE公司黑石集团10%的股份,计1.01亿股无投票权普通股,每股认购价29.605美元。

    黑石集团上市后股价连续下跌,造成了中投投资大幅缩水。2010年7月26日,黑石仍在低点徘徊,股价跌至11美元。

    当初,黑石吸引中投的是其显赫的地位、强大的实力和优秀的经营业绩。黑石作为美国第二大私募基金,旗下管理的资产高达近1000亿美元,其2001年以来的年资金平均增长率达41.1%。

    中国第一笔大宗海外交易砸在美国黑石公司上并不奇怪,没有人不为之叹息,但这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应当支付的学费。基于这样一笔浮亏不是实亏,中投为中国企业家们缴纳了昂贵的学费,因此也汲取了难得的教训。

    事实上,中投近年来投资的海外公司已大有斩获。

    “中投-黑石”案例至今尘埃未定,但已成为商战经典,清晰地展示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在更大的机遇来临之前缺乏经验,有些胆怯的致命缺陷。

    中国企业近年惊爆的几起规模较大的海外抄底投资亏损事件,以中投投资黑石失败案例为主轴大加鞭挞,其实并不公正。坚称中投抄底黑石亏损惨重也不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反思中国·我们做错了什么简介 >反思中国·我们做错了什么目录 > 第三章 中国为什么没有抄底高盛,华尔街水太深,中投前车可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