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六章 “裁剪世界”
做一个有意思的比较:在创业时期是一种短跑,百米跑要求的是一个最快的速度;企业十年后,现在开始行走,步伐要正确;接下来是马拉松赛,需要耐力的支持。这样才有可能把企业做得更好。

    “现阶段来说,行走要步伐标准,步伐不标准就白走了,现在就是制定标准的时候。”周成建说,“第一阶段你要跑得很快,才能超过别人。未来肯定要保持耐力,需要有很多系统来保持这个企业的持续力。”

    美邦是时尚的,但周成建的爱好似乎不那么时髦。据说周成建除了工作之外的惟一爱好就是跑步。在上市前一个星期,他去参加潘石屹的Party,但显然对眼前的灯红酒绿、虚情假义感到不自在,拂袖而去。

    更令人诧异的是,周成建没随时扮演自己企业的形象代言也罢了,竟然用着一条上有大大的“h”标志的国外奢侈品牌皮带。他振振有词,“用这个是为了感受别的牌子比我们自己的差多少。”

    仅仅两年后,美特斯·邦威终于明确展露了对不满于做国内领袖的雄心,周成建说,“这么多年我只会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做衣服。我一直告诫自己要耐住寂寞,要做世界的裁缝。”

    拿什么实现国际化?

    国际化曾经是个遥远的预言,当变革之门一夜之间打开之后,这种潮水奔涌之势被新机制的强大动力迅速催生。转眼之间,一个渴望内外兼修的新国家似乎要被打造成功了,而国际化的色彩,裹挟着恐怖却又喜悦的情绪,在企业的惊慌与冷静中,夺门而来。

    服装制造业和品牌的国际化是这场交锋中的第一个风口浪尖。

    1978年,皮尔·卡丹来到了中国,在北京开了一家西餐厅,举办了第一场真人模特时装表演。很快,皮尔·卡丹成为中国最知名的法国男装。这种品牌效力在全国范围内延续到1990年代中期,当一线城市开始步入奢侈品牌竞争时,在太原这样的二线城市,一个皮尔·卡丹专卖店仍然可以卖出上千万的年营业额。

    反观中国的服装制造,总是与机遇失之交臂。上海APEC峰会上,那么多权威人士身着唐装,但唐装的品牌是缺席的。过去几年,蒙牛老总每年都穿唐装在央视春节晚会亮相,但他不知道身上的唐装是什么牌子。

    品牌国际化的道路,要点在于——洞察消费者的内心。一份来自专业调查公司的品牌服装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有53.3%的消费者比较倾向于国外的服装品牌,倾向于国内品牌的仅占16.7%,洋品牌表现出强劲的名牌姿态。

    中国服装品牌的现状是:“品牌”退化为标签,更多的仅是代表名字,缺乏独特的品牌内涵和个性。体现在市场行为上,就变成了大小专卖店的疯狂减价,最后是“你有我有全都有”,靠低廉的价格取悦消费者。

    更要命的是,尽管中国当代企业家都是开放社会的产物,但是,当这些企业家拥有了财富之后,有相当一批人似乎成了开放社会的敌人。最明显的例证,是今天的中国企业家普遍迷恋官商勾结,而官商勾结,毫无疑问是开放社会的死敌。

    今天的中国社会,无疑在享用开放带来的分红。然而,当开放逐渐步入迂回之中时,原先并不以为然的信息屏蔽、道德制高点、僵化思维等现象日益凸显。企业家不用说做世界品牌,就是在国内要做好品牌也需要克服重重壁垒。

    那未来呢?还有希望改观吗?当然有希望。面对世界强手林立的服装行业,中国品牌需要厘清头绪,实现走向世界的夙愿。

    迎面而来的就是中国服装品牌需要“年轻”,对于休闲服装行业更是如此。和美邦类似的所有服饰品牌,都在竭力年轻化。问题在于,年轻的方向各有不同。事实上,不止休闲服饰,任何品牌都需要年轻化,除了受众的青春感知,还意味着品牌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国民大品牌·美邦十五年简介 >国民大品牌·美邦十五年目录 > 第十六章 “裁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