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五章 经营之道,“很粉很年轻”的领导者
时的马化腾唯一能够选择的一条道路。只要身处深圳,自然能够感觉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热度,创业在一段时间内是深圳互联网业的主旋律。但在深圳,大把的新机会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多新鲜事物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这使得马化腾并没有十足的信心。

    “当时只有干自己最为熟悉的事情”,对于马化腾而言,当时的门户网站、邮箱等热门业务,并不是自己的特长,自己最熟悉的互联网软件ICQ就成了唯一的切入点。直到如今,依然有部分技术至上的业界人员对马化腾和腾讯的成功存在着异议,认为OICQ完全是一款抄袭ICQ的软件。但他们都忽视了马化腾是如何将OICQ做大、做强的,这正是马化腾专注的能量所在。

    即使在当前,腾讯在互联网业务上全面开花时,马化腾也认为自己并没有分散精力:“从表面上看,大家觉得腾讯现在什么都在做。实际上,我们一切都是围绕着以QQ为基础形成的社区和平台在发展的。”马化腾的意思很清楚,腾讯一定是专注于QQ,他希望“专注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能够继续腾讯的辉煌。

    第三节 你不适合拿太多的股份

    在外界看来,腾讯应该是马化腾的腾讯。然而有意思的是,每次腾讯在面临重大决策时,都是从争吵开始的,并非以马化腾的“一言堂”作为结尾。

    比如在最早引进QQ秀的时候,马化腾乍听之下并不看好这个项目,提出了一系列的质疑,腾讯内部也发生了激烈争吵。马化腾最终“勉强”同意用一周时间完成开发,尝试向用户推出。结果,QQ秀由此红遍天下。正是马化腾的“从众”式妥协,把腾讯带入意想不到的成功轨道。

    “公司上市之时,就是创业团队散伙之日”,这样的规律,在许多公司一遍又一遍地上演着。腾讯却是个例外,迄今为止,在中国互联网企业当中,腾讯的创业团队可以说保留得最完整——首席技术官张志东、首席信息官许晨烨、首席行政官陈一丹等依然是公司高层。

    “除了我们这几个创业者都是同学外,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股本结构比较合理。”直到现在,马化腾还是认为,这是腾讯成功的最得意之笔。

    有这样一段往事:当年相邀四位伙伴共同创业,马化腾出主要的启动资金。有人曾经想加钱占更大的股份,马化腾一口回绝:“根据我对你能力的判断,你不适合拿更多的股份。”他解释说,未来的潜力要和应有的股份匹配,不匹配就要出问题。“拿大股的不干事,干事的股份又少,矛盾就会发生。”

    相比早期传统行业的企业家对股权的懵懂,马化腾的股权治理意识很明晰。“当时是有意这样做的”,因为马化腾知道,也许公司未来会有更重要的人加入,就算他没钱,先欠着后面补都行,“股份要跟你未来作的贡献和能力以及在公司起的重要性尽量匹配”。

    不仅如此,马化腾还自愿把所占的股份降到47.5%。“要他们的总和比我多一点点,不要形成一种垄断、独裁的局面。”但同时,他又要求自己出主要的资金,占大股,“如果没有一个主心骨,股份大家平分,到时候肯定出问题,同样完蛋”。

    马化腾有个朋友,跟两个人合伙开了家公司。不过三个人都很强势,意见不合,下面的人不知道听谁的,最后收场很难看,马化腾吸取了这样的教训,在创立腾讯之初,就和四个伙伴约定清楚:各展所长、各管一摊:技术、业务、行政和信息部门。因为都是多年的同学,彼此的特长都知根知底。

    如此设计,使创始团队能在维持张力的同时保持和谐。没有人能够独断,保证了意见不合、讨论,甚至互相泼冷水的空间,但彼此是多年的同学,不好意思一不和就撕破脸不认人;被逼着去说服别人,就需要提炼、把问题想得更清楚;彼此定位不同,就从不同的角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马到功成·马云向左,马化腾向右简介 >马到功成·马云向左,马化腾向右目录 > 第五章 经营之道,“很粉很年轻”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