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章 好口才必备的原则
摩一下周恩来应答如流的口才,是可以得到诸多启发的。

    要有强烈的自信意识林肯说过:“不论人们如何仇视我,只要他们肯给我一个略说几句的机会,我就可以把他们说服。”这是何等自信!大凡历史上的领袖人物都具有这种强烈的自信意识,很多革命领袖尤其如此。“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被敌人所屈服。”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来自于对自己的军队坚定的信任。有了这种坚定的信任才会对自己的观点,对自己的表述目的坚信不疑,表述时才会神态自若、思维敏捷、记忆精确,兴奋与抑制过程才会处于最佳状态,表述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才会毫无做作,真切动人,从而产生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使表述目的得到最佳实现。一个没有目标,胆小犹豫的人是没法发挥当众讲话的力量的,其讲话的目的更是无从实现。

    要有丰富的学识、阅历,对表述材料要充分熟知,“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像毛泽东、周恩来等许多伟人和名人那样谈吐睿智、幽默,都是以学识渊博和阅历丰富为基础的。所以要有好的口才,必须多读书、多参加实践,并且做卡片之类的方法把知识储备起来,这样说话时才有材料可供调遣。在具体说话时,则应当对表述的材料充分熟知。这里所说的熟知,不仅指对材料的明确理解和清晰记忆,还包括根据表述类型所作的不同选择和准备。例如在“以事告人”为目的的表述中,主要依靠运用记忆,精确地说明和解释有关人或事的状况、特征等,使对方确切理解你所传达的信息;在“以理服人”的表述中,就要求说出自己的精湛理解,以便有说服力地影响对方,使人们建立起新的观点,或强化已有的观念;在“以情动人”的表述中,就需要真挚地表达出预有体验的丰富情感,以便极大地感染听众;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总之,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可使人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当众讲话,听众能从中获取有益的信息,表述者也可从容不迫,挥洒自如,充分占有材料,熟知材料是培养自信的基础条件,正所谓“充实,是自信的前提”。

    要思路灵活,思维敏捷在社会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有的人书读得不少,阅历也不浅。但却未必思路灵活,思维敏捷,他们思考问题只会求同,不会求异,因此他们说话往往引不起听众的共鸣,达不到交流的目的,我们一定要引以为诫,注意讲话的形式的灵活性。

    紧扣听众身份

    当众讲话面对的听众身份复杂,这就要求讲话者有强烈的对象意识,以便区别对待。说话如果“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效果是肯定好不了的。春秋时的邓析说:“夫言之术,与智者言,依于博;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说。”邓析的话,归结到一点,就是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和对象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要话因人异,区别对待。日本社会心理学家古烟和孝说得十分中肯:“即或是最有效的发送者传播最有效的信息内容,如果不考虑接受者方面的态度及其条件,也不能指望获得最大效果。”

    孔子的两个学生子路和冉有向孔子提出同样的问题,却得到孔子截然不同的回答。据载:一次,子路问孔子:“学了礼乐,就可以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就行动起来呢?应当先听听父兄的意见才好。”接着冉有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说:“好啊,学了礼乐,就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嘛!”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公西华对此疑惑不解,就此向孔子请教。孔子说:“冉有这个人平常前怕狼后怕虎的,要鼓励他勇往直前。而子路好勇过人,有点鲁莽,应当让他冷静点。”孔子能做到因材施教,话因人异,不愧为杰出的教育家、口才家。说话“无的放矢”,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好口才好前程大全集简介 >好口才好前程大全集目录 > 第二章 好口才必备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