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鏖战
日军占领热河后,河北、平津暴露于日军的进攻锋芒之下。张学良下野后,蒋介石命军政部长何应钦兼代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控制华北军政大权,负责北方军事,同时任命内政部长黄绍任何应钦的参谋长。何应钦手下辖有14个军,约35万人,其中以第二师黄杰部、第二十五师关麟征部、第八十三师刘戡部、第二十九军宋哲元部、第五十九军傅作义部、第六十七军于学忠部的战斗力较强。他们配置于长城到滦河一线,分兵防御各关口,从渤海到察哈尔,战线长有三五百公里。当时的中国军队依靠长城为唯一的防御工事,战事最激烈的便是长城各口保卫战。长城沿线成为中、日军队鏖战之地。从东北沦陷至卢沟桥事变之前,1933年的长城抗战,是中、日间规模最大的战事。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晋绥军等共同参加了战斗。
1933年3月上旬,日军第六、第八等师团4万多人在飞机、坦克、火炮的配合下从冷口、喜峰口、古北口三个方向向长城一线发起攻击。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从长春到达锦州,直接指挥进攻长城线的作战。
冷口之战是长城战役的第一仗。3月初,日军在追击从热河前线溃退下来的万福麟部时已乘势占领了冷口关。奉命增援的第三十二军商震部一三九师于3月7日乘日军立足未稳,于傍晚果断地发动了反击,收复冷口。日军于3月底反攻冷口,但在商震部顽强的防守下,进攻没有得逞。
喜峰口是北平与热河的交通咽喉,3月5日,日军第八师团先遣部队偷袭冷口得逞后,师团主力停止向冷口前进,改为向喜峰口疾进。9日,日军开始对喜峰口进攻,并乘万福麟部立足未稳之际,占领了喜峰口外约20公里的前哨据点孟子岭。
第二十九军宋哲元部本来前往冷口增援,但在喜峰口危急后,又驰援喜峰口。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王长海团以半天前进100多里的速度,从遵化赶到喜峰口,乘天色已暗,潜登山头,一举将日军所占制高点夺回。
当晚,一〇九旅旅长赵登禹派出两个营的兵力越出长城夜袭日军,凌晨3点进入敌阵,烧毁了日军行李车10余部,歼敌500多人,拂晓,日军发起反攻后,赵部且战且退返回长城之内。日军以强大的炮火连续攻击喜峰口阵地两天,虽给守军造成相当伤亡,但日军也付出重大伤亡的代价,并且仍无法突破第二十九军的阵地,双方反复拉锯。
第二十九军将领秦德纯、张自忠、冯治安、何基沣等经会商后,决定利用第二十九军官兵夜战与近战的特长主动出击,以赵登禹、佟泽光等两个旅的兵力分两路潜至日军侧背,于3月11日晚进行大规模的夜袭。
当夜,赵、佟两旅兵分两路而行。当赵旅攻入日军炮兵阵地时,疲劳的日军已进入梦乡酣睡,万万没有想到白天挨打的中国军队还敢发动夜袭,于是在睡梦中便被大刀队用大刀、刺刀结果了性命。第二十九军官兵们将日军阵地上的装甲车、大炮统统加以破坏,然后回到原阵地。这次大规模的夜战,歼敌1000多人,给日军意外的打击,成为长城抗战中最大的一次胜利,大刀队的威名立即传遍了全中国。这场战事,距今已经间隔了70年。谈到这次战事,留在人们记忆中最明晰的,还是第二十九军的大刀队。从当年激动人心的新闻报道,到后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雄浑歌曲,再到历史教科书不惜笔墨的详细记载,它成了抗战史上最引人入胜的故事之一。大刀成了一种符号,一种毅然决然的精神,一种操起家伙奔向前线的热血冲动,一种为生存而反抗的礼赞。
经过7天7夜的激烈较量,日军在喜峰口阵地上未能占到第二十九军的便宜,便转而攻击罗文峪,想攻击第二十九军的侧背。罗文峪守军最前线的一个营在阻击日军时大都阵亡,但第二十九军已有准备,下午便增兵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