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之殇
谁丢失了东北?蒋介石,张学良,或者是另有其人。这是一个颇为折磨人的追问,这成了张学良一生的心结,蒋介石也始终难脱干系。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蒋介石并不在南京。当晚,他乘永绥号军舰沿长江而上,正在由南京赴江西南昌督剿红军途中。第二天凌晨,他在南昌接到南京转来的张学良的电报,报告日军已占领沈阳。21日下午两点,他乘飞机赶回南京,处理危局。此刻他心中已经升腾起不祥的预感,他在私人日记中留下了“心神不宁,如丧考妣”的字样。23日,国民政府发表文告,向国民通报东北发生的严重危机:“此次日本军队在东省之暴行,其性质之严重,为空前所未有。此种事变,实于我国全国之存亡有莫大之关系。”
关于不抵抗的命令是谁先下达的,到现在依然有许多争论。目前还没有查到蒋介石下达命令的证据。据说那个电令保存在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手上,作为为张学良洗刷责任的有力证据,但一直没有人看到过,而且当天晚上蒋介石没有及时得到情报。
“不抵抗”三字以后如同沉重的十字架,由张学良背负着。直到西安事变,才扭转了他在国民中的形象。
张学良是直接下令和坚决执行不抵抗政策的。“不抵抗将军”的恶名,他背负了好几年。这个悲惨的事件影响了他整整一生。他常面对自己和别人无数的追问:为什么不抵抗?为什么要做出“不抵抗”这不名誉、可怕而又愚蠢的决策呢?
1990年,事隔59年以后,年近90岁的张学良在接受日本NhK电视台记者采访时承认自己当年判断错误。事变发生时,他认为战争不合乎日本的利益,日本政府是不会赞成出兵入侵中国的,事件仅为日本军部和关东军的一部分野心家所为。基于这个判断,他认为日本政府必会约束关东军的侵略行径;若他属下的东北军不抵抗,避免冲突,则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张学良如果能及早发觉日军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并非“寻常之事”,而是要并吞整个东北,他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选择。但他最初的判断显然有误。
张学良最初所作的判断有他的经验和理由。1928年,他遇到过性质更加严重的危机。那年6月,日本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佐在皇姑屯制造爆炸案,谋害了他的父亲张作霖,想乘乱占领东北。那个丧父的危机时刻,他从容应对了过去,并很快成功接管了东北的最高统治权。他坚持东北易帜,统一国家,中间也经历了日本人的种种挑衅。上述两个空前的危机,他都凭借自己的机警而缓和了危险的事态。“九一八”事件时,他没有想到日本敢公然武力占据东北,仍想和以前一样息事宁人,结果酿成东北快速沦陷的国难。
但不管真相如何,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和张学良一样,蒋介石一开始就决定避免武力抵抗,防止事态扩大。按照蒋介石自己的说法:“当时之国力不足抗日,果若引起大战,必遭亡国之祸,故忍辱而避战。”他甚至后来更耸人听闻地警告国人,中国抵抗三日就会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