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地方,真切地看到了现代科技对一个城市的管理起着多么巨大的作用。在厦门交通指挥监控中心大厅里,笔者看到了全市的主要路口立时呈现在眼前,它们像一幅幅活动照片悬挂在那里,只要任何地点发生事故或出现情况,监控中心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决断。采访期间,监控中心专门演示了对一辆违章出租车的追踪:闭路电视的屏幕上,一辆红色桑塔纳闯了红灯,一分钟内,违章的车号、司机姓名、单位及个人情况就从计算机上打印出来并送到笔者手中……监控中心既是厦门交通管理的神经中枢,又是交通管理者的雪亮眼睛。它忠实地记录着守法司机一路走好的信息,又不时报告着城市路段的事故消息。由于有了明察秋毫的决断,一项又一项的指令从这里发出,指挥着散落在各主要路段的巡逻车和待命的交警们,他们就会用最快的速度和最坚决的态度忠实地执行着命令。只要命令发出,不管道路多么偏僻,情况多么复杂,交警们三分钟之内就会赶到出事现场。由于监控中心的存在,对于广大市民和司机朋友们来说,体会更多的是多了一份心理上的依靠和精神上的慰藉。那些悬挂在各路段上的电子显示屏上不时变换的路况信息、交通管理条例以及对驾驶员友善的提醒和亲切的问候,都会转化为精神能量传递给行进中的人们,让这些厦门市的建设者们更快更好地走好,载着一个城市高速前行……监控中心的成功同时也是科技的成功,它大大提高了厦门市交通管理对市区道路的监视和监控能力,它让交警在突发事件时实现了快速接警和处警,并且在结构上发生革命性变化,改变了往昔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属地管理,别地不纠,的狭隘观念,变为全市一盘棋的大交通管理模式。
厦门市交通管理局是继济南交警之后又一面鲜艳的红旗。
科技的应用为交通管理注入了强大能量,不仅完成了管理者的梦想,也给了市民们对城市交通的信心。
这里是南京。
一天下午,为了印证南京的交通通行能力,笔者婉拒了江苏省文明办的安排,假借会友的名义,在下班的高峰时刻,从省委宾馆外打的,到光华门外的石门坎,由西北到东南,几乎贯穿了整个南京。出租车司机是个30多岁的人,偏瘦,中等个头,上穿暗方格衬衣,一张小团脸。司机用南京话和我聊天,我们谈天说地,他询问着北京出租车司机的收入、台海局势,我则向他打听南京市的交通情况。
笔者:南京马路两旁的林挺气派的,这算是南京一景吧?司机:从我记事起那些树就那样了,几个人都抱不过来。那时候感到这里就是两条龙形林莽,有的地段并排6棵大树,呼啦啦向前延伸10多里地,那气派只有中山大道才有。现在树已经少多了,但那架势还在,一般的城市还是跟南京比不了。
笔者:这是上下班时间,我看并没有堵车呀。
司机:头两年堵得厉害,要是这时候,干脆找个地方歇着去,谁去拉活呀。
笔者:你看警察,值勤的也都很少。
司机:都撤掉了。你看,每个路日都安上了报时器,司机按照显示屏上的时间指挥自己的行动,路口上的监视探头比人的眼睛顶事好多倍,不管你跑多远,它都会把你看得透透的,还要警察和岗亭干什么?
笔者:司机们怎样看待这些变化,是好还是不好?
司机:当然好!谁希望交通堵塞呢?挣不了钱去喝西北风,谁愿意?
笔者:好在哪里?
司机:好处太多了。一是有些天网恢恢的感觉,这个约束力太大了,我们参观过监控中心,你的头发丝它恨不得都能数过来,谁还敢造次呀,不敢。科技就是老天爷的眼,它啥都能看见。就拿我来说吧,自从我看过监控中心之后,一过路口,我的心就突突的,我就冲着探头嘀咕我知道你看着我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