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洒酒流尽相思泪水。由此,铜钵村被人称之为寡妇村。
东山岛又是座贫穷岛。东山岛四面环海,一年刮6级大风的时间长达150天以上。而19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有林木147亩。海岛东南部,绵亘30多公里,面积3.5万多亩沙滩,茫茫一片,寸草不长。狂风畛兮沙飞扬,民生苦兮号凄凉。岛上有43个流动沙丘随风肆虐,致十年间,竟吞噬了13个村庄,1000多座房屋,3万多亩耕地。东山人风中劳作沙中刨食,多少人揉坏了眼睛。仅山口、湖塘两村1600多村民中,就有400人患烂眼病,有40多人成了瞎子。这里不是人呆的地方呀,老辈人都这样说。据刚解放时的统计数字,东山人逃亡到海外谋生的占十分之一,出外当乞丐的不计其数。有民谣唱道:沙滩无草光溜溜,风沙无情田屋休,春雨来临柴草绝,作物有种多无收。夏天出门沙烫脚,走起路来三七抽。秋冬风沙难睁眼,无处倾吐苦和仇……
然而东山岛又是不屈的岛。就在谷文昌上岛不久,国民党军队纠集1.3万兵力,悍然进犯东山,关键时刻,东山人民冒着枪林弹雨与子弟兵并肩共守家园。湖尾村村民陈捷春冒死运送弹药;后林村120名民兵凭着13支枪和百余发子弹配合子弟兵打下渡口;村民林尖鼻带领增援部队进岛光荣牺牲;坑北村妇女杨阿来被打伤大腿仍坚持为高地守军送水;石坛村妇女刘杏机智掩护我军伤员;农民林大富手持菜刀和民兵林卓生从敌人手中夺得一挺美式机枪……由于东山岛人民的支持,东山岛在血雨腥风中屹立36小时,终于取得保卫战的全胜,共歼敌3379人,俘虏715人,击沉登陆艇3艘,击落敌机两架,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创造了保卫海防的光辉范例,演奏了一曲雄壮的军民交响曲。
面对苦难的东山岛,面对不屈的东山岛人民,身为县长的谷文昌说:不把大伙拯救出苦难,共产党员来这里干什么?就是自然条件再差,也要在这里建设社会主义!
1954年,谷文昌被任命为东山县委书记。
在县委领导班子会上,谷文昌发表就职演说道:咱东山县过去有三大灾,兵灾、旱灾和沙灾,现在兵灾没有了,但风沙干旱仍然威胁着咱东山人的生存,不制服风沙旱灾,不解除群众的疾苦,我们心中有愧啊!
于是,县委一班人统一了认识,从此踏上了制服风沙、战胜干旱的漫漫征途。
若要治理风沙就要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就要探风口,查沙丘,每次查勘,谷文昌都走在最前头。渴了,喝一口行军壶里的冷水,饿了,啃一口硬邦邦的凉馒头。就这样,从苏峰山到澳角村,从亲营山到南门湾,谷文昌踏遍了东山的412个山头,把一个个风口的风力,一座座沙丘的详细位置记录下来,绘在图上,回来再走村串户,和老农们促膝长谈,并很快制订了一套套治理风沙的方案。
方案开始实施了,千军万马搬沙丘,然而苦干两三年,一起风,沙尘铺天盖地又重来。
尝试植草种树,十多种树种,十多万株苗木,风一刮,眼见得那些绿色一点点褪尽,希望又被风刮走了。
发动大种龙舌兰,可龙舌兰偏偏不长舌头,不仅没挡住风沙,反而又被沙尘埋没。
动员挑土压沙,可是沙滩面积太大,偌大的东山岛,何时能把沙丘压住呢?
1957年底,一场万人筑堤的战斗打响了。这是东山岛人民的又一次保卫战。30多公里的风口地带,摆开30个战场,谷文昌带着机关干部参加了这场战斗。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投入几十万个劳动日,筑起了2米高10米宽的挡沙堤39条,共2.2万多米,有人说这是东山人修的又一条长城,虽然是万米长城,足可以看出东山人誓把沙魔赶走的决心。然而,仅仅一年,风沙就把它夷为平地,挡沙堤又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