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赚钱、赚钱、再赚钱!”
    1984年1月24日,一直坐镇北京的邓小平突然抵达深圳。2月1日,已经回到广州的邓小平,在广东省和深圳领导的再三暗示和恳请下,写下“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在他离开广东后的第二个月,中共中央作出重大决定,宣布“向外国投资者开放14个沿海城市和海南岛”。

    此后在珠江三角洲一带,民营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有限的土地上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一部分不满现状的农民背起行囊,离开家园走天涯、闯天下。于是,农村一度出现了“送出一人,全家脱贫”的诱人景象,也带动了更多的农民源源不断地走出家乡,进入城市,最终涌动成潮。

    在80年代中后期,“民工潮”最为集中的地区当属广东。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话,“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赚钱、赚钱、再赚钱!”去广东的人都这么想。在这种效应的引导下,上百万民工涌入珠江三角洲寻找发财之路。

    在那些民工中,有一对来自重庆永川的夫妻,男的叫康厚健,是康厚明的弟弟,他媳妇叫杨作蓉。康厚健也像哥哥一样,16岁就出来打工。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重庆,做了3年多的建筑工,后来到了新疆克拉玛依。同样是到西部边疆打工,康厚明在西藏的经历是打工过程中最愉快的,而康厚健在新疆工作时,每天都会把手磨破,经历了他打工生涯中最辛苦的过程。

    那时康厚健刚刚20岁,他的目标也跟哥哥一样,出去多挣点钱,回来娶老婆。在新疆,康厚健是一名货运工,一包货物多的110斤,少的90多斤。康厚健要把货放到秤上,每天干200吨,每一包都要过两次秤。第一天干活的时候,康厚健的手被磨得生疼,第二天早上发现手都肿起来了,一触摸到袋子手就出血。当时,和康厚健一同来干活的三姐夫梁益海心疼得掉了眼泪,他说,“不干了,太辛苦了。”

    在新疆干了6个月后,康厚健挣了6000多元钱,回到家乡娶了媳妇后,也像哥哥一样分了两间小房。第二年,杨作蓉生了小孩。等孩子稍大些,他们便交给孩子奶奶看管,两口子决定到广州打工。他们由重庆坐船到武汉,换乘火车到了广州,找了个出租房后,便马上开始找工作。他们希望能进入一家效益好的正规公司,然而,找了很久也没如愿,看来一切并不像预想中的那么顺利。

    80年代的广州有很多民营公司,但这些公司毕竟属于新生事物,它是在非规范化的市场氛围中成长起来、在体制外壮大的,在资源、市场、人才、政策、资金甚至地理区位都毫无优势的前提下实现了高速的成长,这种特征也决定了这些企业随时会出现各种混乱的局面,从而也引发了日后关于“农民工”的种种社会问题。

    康厚健和杨作蓉来到广州是80年代末期。那时,民营公司仍不正规,被国营公司、外资公司所冲击,生存困难。康厚健人生地不熟,很难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于是,每天只好干一些建筑方面的零活,工资都很低。这期间,两个人先后在广州皮革有限公司、广州沙湾镇玩具厂,以及肥料厂、轧钢厂干过,但真正稳定下来是在广州的一家手袋厂。这是一家小厂,刚成立不久,厂里的员工只有9个人,主要是设计、生产、销售各类箱包手袋。两个人什么都不懂,起初只是打杂工、机修工,后来随着员工陆续离开,康厚健成了里面最老的员工,当上了包装组的组长。进入90年代后,手袋厂效益越来越好,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设立了独立的真皮系列车间、布配皮系列车间、综合品类车间流水线,以开发、生产各类中高档公文袋、时装手袋、银包、化妆袋为主,并配套开发生产各类运动袋、手提箱、各类证件袋、工具袋等。

    这时,康厚健已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简介 >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目录 > “赚钱、赚钱、再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