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回忆少年班,不以成败论英雄
    从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成立第一期“少年班”起,30年来,中科大前后培养的少年大学生已经近千人。少年班曾创造了中国教育界一系列之“最”:年龄最小的11岁大学生、15岁的硕士研究生、23岁的博士、26岁的副教授、30岁的教授……

    有人说,张亚勤的经历是“出名要趁早”这句话最好的写照。很多人问过张亚勤,他是不是失去了很多童年的时光。因为在他的同龄人还在玩泥巴、打弹弓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基础教育入读大学。他似乎过早地跨入了成人的世界。

    张亚勤则觉得,自己的并没有觉得遗憾。他小学、中学那时,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很少,所以就自然而然地跳级了。12岁上大学,他反而更开心了,因为那是他成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当时的张亚勤因为年纪太小,即使有压力,他也没有什么别的想法。无非就是再用点心学习,所以,压力并没有对他产生太多的负面作用。他说,自己倒是花了很多的时间去锻炼身体,去听一些相关或者不相关的报告,参加很多的课外的活动,看上去更像个无忧无虑的孩子。

    自建立之日起,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就一直争议不断。有人说,常规教育很难满足超常少年的需求,少年班这种特殊的高端人才培养形式,能够指引那些在天赋、资质上异于常人的少年,取得更好的发展。也有人说,少年班的确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而巨大的学习压力,也令这群年轻的孩子们遭遇到了一些心理问题。少年大学生宁铂、谢彦波等的生活经历,使少年班的成效受到了质疑。

    张亚勤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说,少年班是在特殊的时空出现的一个特殊的教育机制,对很多人可能不合适,但于他却是特别好的环境。中科大良好的环境和气氛,让张亚勤收获了很多,也让他的记忆中增加了无数开心、逗乐的事情。

    在中科大,年纪最小的张亚勤,总是有意外的“用途”,经常帮助那些大孩子们传纸条。读研究生的时候,张亚勤有一个在北京的同学,正在追中科大的一个女生。张亚勤去北京出差的时候,同学让他带了一包吃的和一封信给梦想中未来的女朋友。

    不曾料到的是,张亚勤回安徽的火车在路上晚点了,饥肠辘辘的张亚勤就把人家精心准备的这包东西给吃了。到了学校之后,他找到那个女孩子,把信送给人家,把所有吃的东西列了一个清单,也给了人家,并且郑重其事告诉人家:酱牛肉十分正宗!

    张亚勤在中科大最大的收获则是,小小年纪的他,居然“拐”到了一个漂亮女孩当女朋友。

    “虽然她年纪比我大,但是比我低很多级。‘不幸’的是,她后来还成了我的太太。”每次提到这个,张亚勤的幸福之情就溢于言表。

    当时,来中科大采访少年班的记者很多,有人花很多的精力去跟记者接触。张亚勤听了母亲的告诫,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去见记者,不要单独跟记者谈话。因此那时记者来了,他就躲到一边去了。在中科大少年班时,他对外曝光得很少,知名度也比较低。

    他觉得这是件好事情,那样的话考分低点也没有人注意。但玩笑话归玩笑话,张亚勤心里很感谢母亲的忠告,让他能够安心去学习,专注在学业上。而且抱着良好的心态去学习,他不但不觉得累,反而觉得很有趣味。

    而相反的,当时曝光多的一些人,社会压力比较大,社会会把它的一些意愿强加在他们身上,最后他们自己也对自己提出了不现实的要求。

    当年中科大的很多神童,曾经引起全国的轰动。毕业后很多人走进商界,也有人留在学术界,当然,也有人从此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中。

    今天,在一些世界闻名的大公司内,你会发现几十位中科大少年班毕业生在其中占据着“金领”的位置。美国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简介 >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目录 > 回忆少年班,不以成败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