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科大的偶然结缘
对张亚勤此次的只身前往,倒很是放心。她知道,张亚勤从小就是一个很自立的孩子。
其实,在火车站等车的张亚勤,还是满心期盼着母亲能够送自己,毕竟他还是一个孩子。一路的旅程由于同伴的相随而不显孤单,这中间还发生过一些趣事。那时从太原开往合肥的火车,需在山东转车,之后的几年,他们都是来来往往坐着同一趟车。离开父母的快乐的孩子们会改变乘车路线,选择在山东德州转车,为的是转车的时候,饕餮一顿著名的德州扒鸡。
那时的中科大是什么样子呢?张亚勤记得,当年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母亲拿出一张老地图,想要找出中科大的具体位置。地图上有各个不同的城市,大的城市有三个圈,像北京大五星三个圈,中等城市两个圈,小城市是一个圈。张亚勤记得,那张地图上,太原是两个圈,合肥是一个圈,他对母亲说,原来我要跑到一个更小的地方去啊。
但是到中科大他才发现,中科大尽管在一个小的城市,但是这里藏龙卧虎,集中了各地的精英。所以后来他在给母亲的信中提到,合肥这个地方尽管很小,但是中科大可真大,觉得自己真是开拓了眼界。
张亚勤记得,戴着校徽坐公共汽车,别人看他个子小,就问他是不是少年班的小孩。他美滋滋地点点头,售票员就说不要票了。他说:“人们对中科大、对少年班都特别友好,因为它们代表了一种新的精神,代表了一种新的转型,1978年的时候大学生是很受尊重的。整个社会氛围就是尊重知识和人才。”
少年班的同学一般不超过15岁,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第一次离开家独立生活,自理能力相对比较差,学校为此专门想了一些办法。由于张亚勤年龄最小,学校就专门找了少年班一个年纪最大的孩子和他一起住,其实那个同学比他也大不了几岁。
在中科大少年班,张亚勤发现,别人的成绩大都比他好。刚进中科大,首先碰到的是上铺的同学,他考了430分,整个考试是500分;又过来一个同学,450分。那一年山西的状元是410分,这次简单的聊天让他感觉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世界真的很大。学习的基础比其他的学生要差一些,还是孩子的张亚勤,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这种无形的压力加剧着张亚勤在新环境下的不适应。一个12岁的孩子,需要去承受很多他这个年龄不该去承受的东西。他记得,那时自己经常堆了很多衣服,很久都没洗,班上的汪老师经常帮他洗衣服。汪老师后来找他谈话,害怕他功课会耽误,帮他解决思想问题。第一学期前半年考试张亚勤的数学是61分,语文71分,其他也都是六七十分,只有物理考了80分,在中科大成绩属于比较差的。
但是,年幼的张亚勤当然不会满足于在科大混日子。他知道,年龄和成绩无关。在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他渐渐适应了新环境,第二、第三年也就开始慢慢开窍了,到了毕业的时候,张亚勤的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
当时中科大实行的是五年制,一般的大学生进校选一个专业读五年。少年班有一个特殊的待遇,第一年在少年班,第二年可以选择一个专业。张亚勤选专业时,是1979年,他选择了电子工程专业。那时中国的数学、物理、工程研究水平和世界水平拉得很远,但是中科大一些老师已经和国外学术界有了交流,所以能够掌握外界的最新研究动态。张亚勤记得,当时无线电系的主任和学生交谈时,谈到的事情都是他刚刚听到或读到的,在张亚勤眼里那些都很神奇。当时他看过一部电影,讲的是未来机器人怎么去控制世界,很有意思。他说:“当然我没有想到去控制世界,我只是觉得自动控制、智能、计算机有这么大的能量,对这个领域充满了兴趣。其实当时的我,对计算机、无线电到底能做什么,也不是很清楚,对就业前景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