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中国大龙的“龙”,天安门的“安”,小平同志的“志”
价值、自强不息的民族,一定能够克服种种困难。当然,中国人民面对的是极其艰难的处境,就仿佛一场百米赛跑,当中国还在起跑线上的时候,许多选手已经早跑了两秒钟。对此,龙安志很早就有了切身体会。

    南开的老师在美国留学生进校的时候就告诉过他们,在校外买东西一定要有粮票,否则什么也买不到。龙安志没当一回事。他有一次在街上买烧饼,忘记带粮票,卖烧饼的大娘不卖给他,他就求这个大娘,大娘才勉强同意卖给了他。这个烧饼让龙安志明白了什么是计划经济,多年之后,他回忆道:

    “那时候给我的印象是中国社会什么都没有,从物质上来说什么都没有,国有体制生产的东西种类不多、质量很差。买东西是要票的,比如你买粮食要用粮票,不是说有钱就可以买米饭吃,不是,必须有粮票才允许你吃,全是规划的,计划经济的。”

    不过龙安志也注意到,在计划经济的铜墙铁壁间,已有一些市场的小花在风中摇曳生姿。就在南开大学的门口,慢慢开始有了自由市场,附近的一些农民开始摆出一个个小摊,卖白菜、花生;一些返城的知青开小饭馆,做小生意。在自由市场,可以不用粮票买到东西。在学校里,居然已经有人走门串户,用鸡蛋换粮票。粮票这个计划经济的产物宛然成了一件商品。市场有着惊人的魔力,它仿佛能够将一切东西都纳入自己的怀抱。

    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乃至国际上最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没意识到,那一个个小小的自由市场会推动着整个国家坚定地向市场经济迈进,直到加入tO。用龙安志今天的话说:“中国已经完全市场经济,可能算得上是全世界最市场经济的一个国家,这就是30年的变化。”

    在学生时代,龙安志最得意的事莫过于快速地融入中国社会。开始的时候,人们用看外星人的眼光看他。封闭已久的中国人对外国人充满了好奇。龙安志有时在街上一回头会发现好多人好奇地跟在身后。有一次他骑着自行车,由于风太大,眼里进了沙子,他想取出隐形眼镜,就进了一个商店,找了一个镜子照着取眼镜。当他把镜子放回去时,突然就看见镜子里面有好多人,一大堆人想看看这个老外要做什么。

    一个同学给他取了个中国名字“龙安志”,解释为:中国大龙的“龙”,天安门的“安”,小平同志的“志”。每当龙安志把这个名字和意思告诉刚认识的中国人时,他总能从对方的眼神中读到理解、亲切,仿佛一根无形的绳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为了更好地和中国人交流,他到商店买来军用挎包,装上一些魔术道具,经常骑着自行车外出找人聊天。晚上到自由市场去,他会买来花生米,跟别人边吃边聊天。如果感觉人少,他就开始变魔术,吸引来逛市场的人,有时候,连一些摆摊的人都会丢下摊子来看他表演。这个时候,他用当天学的中文和人们交谈,他的舌头有时完全不听大脑指挥,爆出一些令人捧腹的读音和语法,现场一片大笑。就在这个过程中,他的中文进步很快。不过,他一直没兴趣学方块字。到了现在,他会写的中文仍然寥寥无几,写得最熟练的就是“龙安志”三个字。

    在南开的校园里,龙安志堪称异类。黎明时分,喇叭里传来《东方红》的乐曲,龙安志就会兴冲冲地跑到操场上去跑步,他本以为所有人都会闻鸡起舞。但很多时候,操场上只有他一个人。这跟他对中国的遐想完全不一样。后来他回忆道:“我本来觉得人们会很‘革命’,其实不是。中国已经是另外的状态。”

    龙安志的特别不在于他穿着“奇装异服”,而在于他按当时中国人的方式穿着:绿色的军装,夏天穿白色的衬衫。当时的商店里,服装种类很少,人们要么穿绿色的裤子,要么穿蓝色的裤子,女孩不穿裙子。当时的社会刚刚开放,人们的观念还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简介 >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目录 > 中国大龙的“龙”,天安门的“安”,小平同志的“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