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章 鹿死谁手
可以要求限期还清,而如果跟你交情不错,他也可以缓一缓,今年还一点,明年还一点,或者今年少还一点,明年多还一点。

    全在老外一句话。

    还老外的少了,多出来的部分就顺理成章地拨给税警总团做军费。

    没多久,税警总团便成了全国最阔的一支部队。

    起初只有两个团,不过它的团编制很大,一个团相当于别人的两个团。

    按说招的人不算少了,可你很难进得去。

    那会儿不是现在,想参个军没准还得开后门。那时候如果不是日子实在过不下去,是没多少人愿意主动去干这份高风险工作的。

    正所谓: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更有老辈人传下来的一句骂人话,叫做“丘八子”。丘八子者,上丘,下八,即为兵。

    这与我们当时的夙敌日本有较大差距。

    在日本,当兵可是个热门专业,称得上是理想与现实的最佳结合体,不仅富家子弟要借此光耀门庭,穷人家更把它作为一个理想出路。所以,我们看日本军队里面,不光是军官,甚至连很多士兵都有一定文化(至于他们为什么在中国表现得极其野蛮和无教养,那就是另外一个关于战争如何把人变成兽的话题了)。

    等到“二战”结束,这些人甚至都可以回去当导演或者作家。比如那个著名的,如果刨去其中对于残暴和罪行的记述,文笔还是蛮流畅的(原谅我用这个词),而东史郎也只不过是日军中的一个上等兵而已。

    文化素质有不小差距,这也是造成中日军队战斗力不同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须知,打仗不光是勇敢就行,很多时候也是要靠脑子的。

    那么,为什么在我们这里,大家都不愿意去当兵呢?

    很简单,没好处。

    岂止没好处,坏处多了去了。

    首先一个,当兵的没社会地位,被人看不起。这个大概是有些历史传统的,打宋朝时就开始了。想当初,狄青那么巨猛的一个人,为反击异族入侵立下过汗马功劳,就因为人家是当兵的出身,后来再怎么使劲补文化课都不行,所谓的士大夫阶层就是看他不起,结果郁郁而终。自此以后,三百六十行,不管怎么排,当兵的总是垫底,差不多要跟乞丐坐一块儿了。

    而在民间,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数中国老百姓都属于有中国特色的良民,说难听点,就是在性格上比较胆小怕事,平时杀只鸡还没问题,说到杀人脸色就变了。

    这位可能要问,那你前面不是提到过东北锦西的民风很强悍吗(就是日本兵拿了他一捆草,他就准备把一群日本兵全给宰掉的那个),这种地方有(同类例子还有后来的广西湖南),但不算太多,多数还是像江南人这种性格的,有一些懦弱,有一些胆小,说来说去都不是敢闹事的料。

    另一方面,由于历朝军队扰民过甚,有时剿匪的比土匪还土匪,导致在老百姓心目中,“当兵的人”名声越来越差,渐渐就成了“丘八子”这样不招人待见的货色。

    当然了,如果待遇足够好,还是有许多不甘寂寞的人乐于去当兵的。问题是当兵的待遇实在不咋的,本来就拿不到几个饷银,还老拖欠工资(这点连中央军都不能幸免),如果碰上个不厚道的长官再从中克扣点什么的,你基本上就只能等着去喝西北风了。

    就算饷银很少或基本没有,对一些人来说,当兵这份工作仍然具有一定吸引力,因为至少它可以让你吃上两口饱饭。

    我们得想想那是什么时候,万恶的旧社会嘛,有口饭吃比什么都强。

    但是且慢,如果我告诉你,这可能要以送命为代价,你还干吗?

    无论何时何地,性命二字,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顶顶要紧的,脑袋掉了那是既要不回来,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正面抗日战场2·烽火大地简介 >正面抗日战场2·烽火大地目录 > 第三章 鹿死谁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