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祖国的方向
不遗余力,尽可能多地安排参观、座谈和演示。从国内这些学术同行们的身上,张亚勤也感觉到了国内正在发生着的深刻变化。
1997年,香港回归。对于每个华夏儿女来说,都是件值得庆祝的大事,这也是中国综合实力提升的一个象征。与所有的海外游子一样,张亚勤也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他终于忍不住要回国看一看。
此时,张亚勤所在的桑纳福公司也接到了来自中国国防科工委的合作邀请,于是,他作为美方代表回国洽谈合作事宜—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出国读书之后,张亚勤第一次回国。
1997年的北京,跟当年张亚勤在中国科技大学读研究生来买实验器材时看到的北京完全是两个世界。当时他跟桑纳福的老板一起住在王府饭店,张亚勤说:“我发现很多中国人也在一掷千金地消费,比如价格动辄成千上万元的洋酒,销量很大,这让我有种说不出的感受,中国真的开始进入商业化社会了。我心里想,这次回来正是时候,谈合作应该没问题。”
然而,在所有合作项目的洽谈中,都存在同一个问题:国内公司对先进技术确实需求很大,可双方在价钱问题上的差异也很大。当时国内公司做一个项目一年能拿出几百万人民币就算是很多了,而这些钱对于国际高科技企业来说,可能是一个项目的零头。最终,张亚勤跟科工委和中国联通等几家公司谈的几个项目都没有成功。
合作没有谈成,张亚勤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本来还希望桑纳福能在国内开分公司,他就可以回国主持分公司,但从这次谈判的结果来看,走这条路回国暂时还是行不通的。这也让张亚勤内心有些沉重:国内与国外的差距,并不是仅凭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要回国,必须尝试其他途径。
仅仅一年之后,李开复的邀请、微软的平台,再次点燃了张亚勤的希望。张亚勤说:“我的内心有一个声音在召唤我回来。尽管国内的条件相对落后,但这也是我回来的价值—用自己的努力为改变局面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