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94年不是一场虚惊
粮价涨起来,全国慌起来
事情就是这么怪,我们刚才还在为农民“卖粮难”伤脑筋,一夜之间便掉了个头,到处一片“买粮难”,粮食价格节节攀升。
1993年末开始,一场全国性的粮价上涨风潮爆发了。
1993年11月,广东省的粮价首先上涨,并且以每公斤0.3~0.5元的涨幅向邻近省波及。仅一个多月时间,便影响全国,几乎所有的的省市粮价都出现大幅度上涨,广东省的标一米最高价达到每公斤2.4~2.8元,几乎翻了一番。湖南省的标一米最高价每公斤达到2.2元,而两个月前才1.3元。在上海,标一米卖到2.6元。在北京,粮价更是一日三涨,标一米最高价攀升到2.8元左右。
据粮食部门统计,1993年11~12月,全国粮食价格上涨幅度达到80%以上,居日常生活消费品物价上涨的第一位。
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召开紧急会议,平抑粮油价格。要求全国粮食经营单位一律限价经营,对粮价暴涨起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并未完全控制上涨势头。进入1994年,粮价继续上涨。在广东,“猫牙米”每公斤涨到4元;在湖南,晚籼米每公斤卖到3元;在昆明,一般的早籼米也卖到2.5元。国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到1994年下半年,粮价上涨势头才基本控制,但已经处于一种高水平上了。全国的平均水平,早籼米每公斤约2.2~2.4元,晚籼米每公斤2.8~3.0元,优质米每公斤3.0~3.6元。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1994年,粮食价格上涨50.7%,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24.1%)的两倍多。
全国性的粮价暴涨,其速度之快,幅度之大,是解放后绝无仅有的一次。
中国人又要勒紧裤带子?
在中国,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得上对粮食的敏感。刚刚吃了几天饱饭的中国人,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粮价暴涨风潮,不由不感到恐慌与震惊。
由于政治上的特殊原因,长期以来,粮食是中国政府严格控制与垄断的一种特殊商品。农民低价上交“爱国粮”,国家低价分配“政策粮”。城市居民凭独有的粮本本象征性地交钱购粮,价格无需城市居民考虑。国家虽几次调高粮价,但直到1991年,分配的粮食仍不过每公斤0.29元,每个城市居民只要花费4.5元,也就是一两块冰砖的钱,就能饱饱的吃一个月。
而现在,4.5元却买不到两公斤大米了,长期习惯于吃“政策”饭、买“福利”粮的中国人,开始感到紧张:我们又要勒紧裤带过紧日子了吗?
1993年12月24日,北京东城区的一家粮店从早上8时30分开门,在前后不到三小时内,富强粉连续提了两次价。一位老太太忧心地说:这样个涨法,还不知道会涨出个什么样子呢,我们心里慌哩!
不怪中国人的承受能力差,如此粮价暴涨,谁个心里不慌?以前几毛钱一公斤的大米,现在涨到几块钱一公斤,并且还在往上窜,作为工薪阶层和一般市民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经济上,都难以承受。
这次粮价上涨,使许多人开始醒悟:中国的粮食问题,永远是第一位重要的问题。
所有的商品向粮价看齐
粮食是万物之首,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在所有的商品中,它是核心,是“带头羊”,粮价上涨,必然拉动所有粮食转化商品的涨价,并带动其他生活消费品的价格上涨。统计部门统计,粮价上涨,至少牵动了一千多种商品的价格上涨。
首先是饲料、酒类、猪肉、饼干等商品以成倍的价格上涨。1993年底开始,随着粮价上涨,猪肉、禽蛋紧跟而上。湖南省猪肉价格由每公斤6元迅速涨到10元,到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