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续不断地破坏敌人的交通,实际上为根据地的生存提供了一份保障,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冀中区的东西南北各大城市相继沦陷,如果铁路公路畅通无阻,不管是从平津还是石家庄,兵力半天即能到达,倘若敌军东西合围或南北夹击,此地可谓危若累卵。正是熊大缜挖来的科技人才运用专业知识制造出的高级炸药,不断给敌人以袭击,才有力地干扰和遏制了日军进攻冀中根据地的意图和决心。关于这一点,冀中区的军事领导们心知肚明,因此,吕正操司令员对熊大缜的工作非常赏识,而供给部的大名在冀中区也越来越响。
由于不断实施爆炸,炸药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考虑到氯酸钾的来源有限,汪德熙又想制造硝酸铵混合炸药。
制造之前,汪德熙和阎裕昌分别去了一趟北平和天津。汪德熙在天津找到叶先生,捎去了熊大缜写给他的信和采购急需物资的清单。叶企孙很快把物品备好,使他满载而归。阎裕昌从北平回来时,几乎把清华物理系实验室搬了过来。他化装成难民逃荒的样子,背着铺盖卷儿,背囊里塞满了雷管、化学药品、玻璃器皿,被子里还缝着清华大学化学系学生们试验过的制造硝酸铵的配方。正是大家群策群力,硝酸铵混合炸药很快就制造出来了。
野外环境下搞实验别有风情。他们在芦苇深处支一口大锅,然后将火硝和肥田粉放到铁锅里加热熔化,利用二者溶解度的不同,不断加注,使之发生反应,同时用铁笊篱将硝捞出,将锅内的溶液放到别的容器中放凉,硝酸铵的结晶体就出来了。用硝酸铵代替氯酸钾,加上植物油和tnt,所谓的“硝酸铵混合炸药”就制成了,经过试爆,它的爆炸速度和氯酸钾混合炸药相同。
由于需要大量的硝酸铵,他们就要整天待在铁锅旁,一项具有科技含量的实验就演变成了艰苦的体力劳动。这时候干活的主角仍然是阎裕昌,而汪德熙、张方他们则承担着观察员的任务。但汪德熙是片刻也安静不下来的,他会逼迫大伙以铁锅为题吟诗作词,这样,太阳、月亮、星星、晨曦、晚霞就都落在了锅里,在有着些许诗意的搅拌中,被这些临时诗人热乎乎、水淋淋地从锅里捞出来,和溶液一起凝固成永久的记忆。这几个人当中,汪德熙诗风婉约,张方风格豪放,而阎裕昌则属于民间诗人,他在汪德熙的威逼下也会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