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节
身的教授。比如他任用杨振声取代梅贻琦教务长职,用冯友兰任文学院院长等等,尽管也是一时之选,但清华人仍不免侧目。尽管他也尊重接受评议会的地位,但另一方面,又用《国立清华大学条例》来限制它,制约它。他虽然宣称“我个人在党内不参加任何派别”,但谁都清楚,若没有国民党的背景,仅凭罗家伦一己努力,无论如何不会30出头就来清华园长校。他文史不如当时的梁任公、陈寅恪,数理不如叶企孙、熊庆来,哲学研究上比不过金岳霖,以他的资质,能在清华大学当上一名货真价实的教授足矣。正因如此,在清华园里,他的党人意识和主张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清华传统发生了深刻的对抗。每所学校,不管大小与否,只要数十年上百年延续下来,都会形成自己特有的传统。传统是一种气味,是用来区别族群的一种东西;它同时又是一种习惯,一种思维方法日积月累后所形成的定式;它更是一种审美观念和一种价值判断。凡属传统,都和历史有关,你可以改变当下,很难改变历史。自国民党始,就着手对清华的传统进行改造,尽管有其合理部分,却因主旨在驯服,因此收效甚微。罗家伦用“党国新仪”,对清华实施“纪律化、军事化、学术化、廉洁化”的“四化”改造(也有说是“廉洁化、学术化、平民化、纪律化”),结果却遭到清华学生的普遍反感。冯友兰总结说,“‘四化’中以学术化最成功,纪律化成绩平常,军事化则彻底失败”。

    罗家伦败走清华园前曾“召集智囊冯友兰和郭廷以等人商量”,冯友兰和郭廷以主张他辞职以保全面子。罗接受了。“所以罗的辞职理由除政治因素外,对清华的学风也很失望,这是阎锡山失败后,他一再坚持不回清华的理由。”(《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第31-32页)

    罗家伦深恶痛绝的“清华学风”,实际就是清华的学术传统。罗家伦虽然大权在握,威风八面,但面对清华传统,也只能有“撼山易,撼清华传统难”这样的哀叹。

    罗氏出走,虽由学生驱逐引起,另一原因还源于时局。

    1930年1月9日,阎锡山公开与南京政府决裂,4月初阎、冯陈师中原,5月初蒋介石誓师讨伐,中原大战拉开序幕。阎、冯很快控制华北,北平亦在其掌控之下,曾为蒋介石幕僚的罗家伦焉有不走之理?

    有史料证明,驱逐罗家伦的学生不全是为了“清华学风”,他们当中有一部分是受了煽动:“蒋廷黻亦说当阎、冯反对中央时,某些阎氏左右的学生煽动一次学潮,反对罗校长。蒋没有指明何人,《大公报》就公开指明系北平清华校友会代表鲍明钤所鼓动。学生会领袖张人杰(1931级经济系)说,起初没什么背景,等到罗校长走后,才有两位清华学长,任北大教授(的)来找我讲话,‘问这次运动是否希望请清华学长回来主持母校,我答是’。于是这两位学长才提出乔万选。”(《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第3页)

    乔万选于是进入清华人的视野。

    乔万选,清华1919级毕业生,威斯康星大学政治系毕业,获哥伦比亚大学法学硕士、博士学位。返国后任上海租界临时法院推事、东吴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央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山西党政学院主任等。从他任职履历上可以看出,他最后的落脚点已经复归政界,他的真实身份是阎锡山的幕僚兼乡党。

    罗家伦走了。他的戎装马靴腾起的尘埃还没落尽,又一个党政大员翩翩而来。清华园,难道这就是你的宿命?

    叶企孙就生活在这样的宿命里。

    自曹云祥始,叶企孙就把校长人选锁定在梅贻琦身上。叶企孙并不是圣贤,也不是先知先觉,他的这种选择来自那个时代读书人的良知和价值判断。陈寅恪选择的是梁启超,钱端升选择的是胡适,和叶企孙一样,他们锁定的校长人选都是学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最后的大师·叶企孙和他的时代简介 >最后的大师·叶企孙和他的时代目录 > 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