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他们的问候极不耐烦。青少年可能由于一时冲动而采取轻生的行动,但在死里逃生后往往会感悟到亲情的可贵,对人生的留恋。可是从周建新的神态举止中,我们只能观察到冷酷、厌恶和蔑视。最后他竟然对着流泪的外婆大声呵斥,把亲人全部赶出病房,他的自我中心和利己人格在此暴露无遗。
“而当周建新面对孙律师时,又显露出十分刻意的自我防范。听说是孙律师开车将他及时送到医院后,他也没有表达一丝一毫的感谢。对孙律师所有的问话,他都非常警惕,回答得过分小心,渐渐一言不发,以最冷漠的姿态拒绝交流。当然,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恰恰是周建新缺乏自信、意志力薄弱的表现。
“孙律师避开了,现在我要试试打破他的心理防线。
“——我将和他探讨死亡这个话题。”
这个周建新不认识的男人走进病房,不慌不忙地在床边的椅子上坐下。他自我介绍是孙律师的朋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是孙律师特意请来为周建新做心理关怀的。
周建新像是什么都没听见,仍然一动不动地仰躺着。心理学专家并不在意,自顾自地讲了起来。他首先从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谈起,能够从容赴死的人是很少见的,往往具有超越普通人的勇气。教授说,那些在门外哭泣的人不了解周建新,认为他是受到刺激后,变疯变傻了才会吞药自尽,但是他却对周建新表示理解,他还希望周建新能够向他分享在死亡线上徘徊的感受。
“死是很酷的事情……他们都是笨蛋!”
周建新突然有反应了。心理学家的话引起了他的共鸣,他开始和对方交谈起来。
“不出我所料,他果然有强烈的交流渴望,对于死亡这个话题,他有着超常的兴趣。从他的谈话中可以听出来,他很可能经常访问一些以死亡为主题的网站,青少年们很容易被这类内容吸引和蛊惑,沉溺其中后就会对生命失去敬畏,把杀人和自杀都看得如同游戏一般。
“三言两语之后,他就开始主动向我提问,他最关心死亡来临时意识的活动——怎么样的死才能让人感到最大的恐惧?
“我回答他说,当然是清醒地迎接死亡最令人恐惧,如果像他这样服用药物,意识首先模糊,知觉就变得迟钝了。再比如他的父亲周峰,因为陷入沉睡状态而发生撞车事故,肯定根本没有察觉到自己面临死亡的威胁,所以周峰的死是迅速和无意识的。从某种角度来说,周峰的死甚至可以称为是幸运的。”
“爸爸是个胆小鬼!”周建新恶狠狠地说,“让人欺负了却不敢吱声,活得这么窝囊还不如去死算了!稀里糊涂的死对他很合适,要不然他会给吓破胆子的!可是……”他迟疑了一下,眼神突然闪烁不定:“当时他车上要是还有别人,而那个人是清醒的,他眼睁睁地看着撞车,自己就要这么完蛋,他会不会害怕极了?!”
“这是有可能的。不过考虑到撞车的瞬时性,这种恐惧持续的时间也不会很长。”
“是这样……”周建新好像努力思考了一阵子,才咬牙切齿地说,“那么他现在应该感到恐惧了!”
“周建新怨毒的语气让我震惊,他对于自己父亲的死亡毫无悲痛,却对效果的缺失深感遗憾。他所有的注意力都围绕在仇恨之上,对其他一切都漠不关心。我决定对他做出进一步的引导。”
“如果说到对死亡的恐惧,你妈妈现在所承受的那份恐惧应该是相当巨大的。”心理学家观察着周建新,用平缓的语调说出这样的话,“而你今天的行为一旦传到她的耳朵里,肯定又会给她增添更大的压力。”
“那也是她活该!”周建新突然失控地嚷起来,“她就是个不要脸的女人!爸爸的死都是她的错,她应该为爸爸偿命的!可她还在公安局里拖拖拉拉的,我不明白,她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