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诸葛亮非赤壁之战原创
》从新改写了一遍,并署上了自己的大名,收录在郭茂倩所编的和沈德潜编选的《古诗源》里:

    步出齐门外,遥望荡阴里。

    里中为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当然,也有传说这首歌谣并不是诸葛亮所写,而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所作。究竟是不是诸葛亮所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当代大文豪郭沫若对此曾发表过看法。1964年,郭沫若为隆中诸葛草庐作楹联道:“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他在回答人们认为诸葛亮诗歌文采不足的问题时又说:“如武侯终身隐逸,致力于诗,谅亦不逊于陶令也。”可见他认为这首《梁父吟》是诸葛亮所作。并说诸葛武侯如果真像陶渊明那样生活的话,留下的诗词歌赋肯定要超过陶公。

    从这首《梁父吟》的内容上分析,郭老的观点是站得住脚的。因为这首《梁父吟》是一首荡气回肠的谋士之歌,诸葛亮作为一个立志安邦治国的热血青年,写下这样的诗歌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在诸葛亮写之前,以此为内容的《梁父吟》肯定已经有若干首了,因为如此生动感人的故事,当地的民间歌谣不可能不吟唱,只不过没有诸葛亮写得好,或者说没有诸葛亮的牌子硬,最后没有流传于世而已。

    诸葛亮27岁走出卧龙岗,事业上可谓轰轰烈烈,如日中天。他27岁出山之前的成长经历,有文字记载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但是,有关《梁父吟》的历史资料却随处可见,这说明了什么?不就是山东的民间歌谣吗,至于史学家们大书特书吗?

    《三国志》记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也写道:“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常好为《梁父吟》。所居之地有一岗,名卧龙岗,因自号为‘卧龙’先生。”

    由此看来,诸葛亮与《梁父吟》可够亲的,每天都要跟和尚念经似的,摇头晃脑地吟唱《梁父吟》。诸葛亮为什么对《梁父吟》如此情有独钟?

    裴松之为《三国志?诸葛亮传》作注时认为:“夫其高吟俟时,情见乎言,志气所存,既已定于其始矣。”诸葛亮高声吟唱《梁父吟》,是在尽情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不断坚定自己的远大理想,等待建功立业的最佳时机。我们也可以这样的理解,诸葛亮在隆中时也因为长时间不得志,所以他的志向也有动摇的时候,每次到了这个时候他就会吟唱起这首《梁父吟》以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迷失志向。

    诸葛亮的豪情壮志和远大理想是什么呢?在他的诗歌《梁父吟》中明明白白写着呢,那就是“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他想像齐晏子一样,成为一个能够有“二桃杀三士”那样计谋的智谋之士,栋梁之材。而且按照裴松之的说法,诸葛亮的这个人生志向,在他一开始接触到《梁父吟》时,就已经定型了。诸葛亮时刻在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玩一玩这“二桃杀三士”。

    让我们再反过来看看诸葛亮出山的第一次的大手笔——赤壁之战。在“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中,晏子利用两个桃子杀死了三个勇士,从而消除了对齐国潜在的威胁。那么在赤壁之战中呢?诸葛亮利用东吴打败了曹操,不仅摆脱了刘备大厦将倾的险境,而且从孙权、曹操手里夺得了三分之一的天下,

    赤壁之战不光是战略方针和战略目标出自《梁父吟》,在一些关键性的具体战术的使用上,也能够看到《梁父吟》的影子。如战役发动阶段都用了激将法。因为整个战役能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挑起敌方的矛盾,让他们互相玩命,拼个你死我活。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诸葛亮成长之谜简介 >诸葛亮成长之谜目录 > 诸葛亮非赤壁之战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