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正文 俞敏洪: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现实人生教案(2)
修炼之路?

    如果我们暂且抛开俞敏洪头上的所有光环,留下的也许是中国培训产业一个永恒的标志性符号,而如果我们对他所有的事迹、业绩和成就进行挑拣,剩下来的将是——作为教书匠俞敏洪与作为富商大贾的俞敏洪。

    这两重身份,决定了俞敏洪与更多商人的不同,也决定了他所经历的将是历史决定的角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从某种意义上讲,新东方的成功是历史搭建了一个舞台,俞敏洪自己勇敢地冲了上去。有人说新东方的奇迹不可复制,的确如此,在现在的培训行业里想重新走出一个俞敏洪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经历,竟然不可复制,有人说,俞敏洪是拼命三郎——完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向来的一个夙愿:知行合一。

    当古老华夏商潮滚滚向前,将无数人裹挟着冲浪人生的商业体验即赚钱神话的时候,俞敏洪以白手起家、*智力资本成家、最后在国际商业资本的融合中成为资本大玩家。熟稔教学规律的老师和急需通过考试的学生们的相遇与相知,创造了一个外语培训的标本式“企业”:先是*自己学生的学费来实现“企业”运转,再是引来国际资本的投资热浪,“双面神”、“两栖人”成了俞敏洪的本质属性,用他自己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来形容最贴切:“一个老师,一个有奋斗精神的人。”

    1991年,北大教师俞敏洪辞职,走进自己曾经代过课的东方大学外语培训部。离开北大后俞敏洪到一家名为“东方”的民办学校打工。

    两年以后的冬天,俞敏洪再次炒掉老板,从来都不是一个“乖孩子”和“好学生”的俞敏洪创办了新东方,从此不再任人摆布,开始了自主创业的漫漫长路。和所有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初期的遭遇相仿,新东方早期的发展也是超乎想象的艰难:那些冬天漏风、夏天闷热的教室,仅有的几名老师,时不时地来自其他培训班的威胁,以及俞敏洪永远刻骨铭心的时刻——在寒风中拎着糨糊桶往电线杆儿上刷小广告……

    当时,他在一间仅有10平方米的小屋内创办了自己的英语培训学校——新东方,留下妻子在学校值班,俞敏洪则骑着自行车往沿街的电线杆儿上贴招生广告,后来,这些经典的时刻成为了在新东方广为流传的“脑筋急转弯”:俞敏洪最喜欢什么?——电线杆儿。遥想那寒冷的冬夜,刷好的糨糊,不等广告贴上去就冻成了冰……

    而这些,都是俞敏洪以前在北大教书时想都没想到的,如今全都发生了。俞敏洪也曾一筹莫展,但最终只能开动脑筋,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学习:怎样营销自己和自己的产品、怎样去辨识各个地方和部门的潜规则、怎样与各种人打交道……

    卢梭在他的中开宗明义:“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个枷锁,在俞敏洪这里,就是我们中国人28年来利用率最高的三个词汇:赚钱、经商、办企业。凡是打碎了枷锁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的人,都获得了商业的中国式成功。而俞敏洪则正是他们中的一员。在“自由”与“枷锁”间的俞敏洪,在否定之否定规律中——跳跃并挣扎着。

    自己说了算,不看任何人的脸色,就凭自己的本事吃饭,他要以一种恃才傲物的清高,来做一家中国背景下的企业。俞敏洪要完成的事业,是中国几千年来所有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但无法实现的梦想。

    春秋航空的王正华曾经这样描述坚持梦想的艰难:“你要知道,一个真正的强者,没有人能将你置于死地,断送你的只有你自己。”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很多时候因为自己的放弃,而一天天地远离了梦想。

    而俞敏洪为着这个理想,却至少奋斗了13年,13年,比歌德写《浮士德》少了47年,比“十年一个字,一吟双泪流”的贾岛更有几多快感,新东方始终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俞敏洪创业人生简介 >俞敏洪创业人生目录 > 正文 俞敏洪: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现实人生教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