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六零章 分歧(五)


    简单来说,假如有一条从东北到河南的铁路。那么,如果河南理论上就可以种棉花了。

    因为,东北与河南,终于连为一体了。东北的粮食,是可以随时出现在河南、且价格不会因为“千里不贩籴”这个铁器牛耕时代的总结而飞昂。

    当然,种棉花只是一种浓缩的象征,并不是书一定要去种、或者真的去种。

    即便说,从封建统治、传统士大夫思路的角度来看。这东西的出现,也使得“平粜”、“平价”之类的士大夫传统梦想,也得以在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得以理论上落地实现。

    除了这种技术上的进步外,还有对外扩张和对外战争掠夺殖民地、抢夺世界市场的诸多涉及到国家强力这种经济力的政策。

    这也使得“人均粮食占有量”这个概念,在大顺得以用另一种方法实现。

    修铁路,是粮食没长腿,而铁路能让粮食去缺粮的地方,达成人均粮食的意义。

    对外扩张、抢夺市场,是粮食没长腿,但是人长了腿。粮食不能往人身边凑,因为没腿;可人为啥不靠腿,往粮食身边凑呢?

    大顺的粮食在哪?

    在关东高粱地、在虾夷麦田、在南洋稻米种植园、在暹罗印度的出口米、在朝鲜的还米制、在日本的大名缺钱卖米和五公五民的实物税租。

    简言之,在海边。

    凭借这些年航海术的发展,海边的粮食宏观上,是非常充裕的。

    既然说,在这套特用于大顺的理论下,宏观上粮食够吃,那么工商业就是一种“特殊的分配粮食”的方式。

    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大顺参加了,并且打赢了、并且保留了三角贸易体系却将三角贸易中的“工业品”生产国的身份抢到手里。

    由此,把工商业视作一种“特殊的分配粮食”的方式,也即“粮食商品化,参与以白银为媒介的商品交换”,通过一战胜利后的广阔外部市场,在保证资本主义体系的内生矛盾短时间内不爆发的情况下,全力发展沿海先发地区的工商业。

    在假设继续发展的情况下,延续扶桑移民的总路线,实现人口的大规模向东流动。

    而且是一场扶桑西海岸往落基山以东流、沿海地区往扶桑流西海岸流、内地地区往沿海流的波及到整个大顺的超大型人口东迁。

    铁路,是给粮食加条腿。

    一战,是让人自己的腿去靠近粮食。

    这两条腿都给接上,也就可以让实学派真正看到未来的曙光,刘玉鼓吹的未来也就理论上有落地实现的可能性。

    当然,刘玉鼓吹的未来,也是不涉及到更多的东西的。

    只是被抽象成在封建统治者看来“不算太有害”的、抽象的工商业容纳过多的人口。

    至于说“极多的工商业人口”这玩意儿,对封建统治者有没有害……现在看不出来,等着看出来的时候,早就晚了。

    所以,刘玉和皇帝以扶桑移民事试言之,大谈剥削、剩余价值的“好处”,大谈这些东西“帮助”了皇帝解决了人口过多土地不足的问题。

    实际上,也就是在鼓吹“第二种私有制”的合理性。

    而老马说的很清楚,第二种私有制要在第一种私有制的坟墓上生长起来。鼓吹第二种私有制的合理性,实则就是在为“第一种私有制的毁灭”,敲敲边鼓、打打预防针。

    就现在来看,皇帝既不想均田、也没有能力均田、更不想直接折腾出来个王莽改制。

    故而,皇帝的思路就是依靠旧王朝的周期,算了算时间觉得差不多还有百余年时间。那么,只要这百余年时间,能完成工商业发展的大爆发,容纳足够的人口,即便说将来内地均田,也减轻了很大的压力。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新顺1730简介 >新顺1730目录 > 第二六零章 分歧(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