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八三六章 最后的布置(一)
想法后,接着道:“日后一旦黄河有患,依你之见,当如何赈济?”

    不等孟松麓回答,刘钰又道:“或者说,假如将来黄河大水,以三千万两赈灾。是以三千万买粮米安置百姓为上策?还是拿出一千万买粮米,而以两千万,移百姓于南洋、关东、扶桑为上策?”

    只随口一句话,顿让孟松麓浑身一激灵,如同有人在头顶泼了一大瓢的冰水,一下子通透到了心底。

    “国公是说……朝廷有移民扶桑之愿?”

    “若真能行,单独赈济实在是治标不治本。而若能移民远方,则可大益。”

    “若将来真降天灾,赈济之后,若能移民,实为上策。”

    人多地少的问题,始终是萦绕在他们学派头顶的最大难题。李塨王源等人提出的一些“奇葩”想法,根源就在这。

    他们一方面,不相信工商业能够容纳剩余的人口,这一点不管是李塨还是王源,都很现实,所以他们在这个他们认为无解的现实下,不得不提出诸多奇葩的授田政策。

    另一方面,他们也很现实地明白,亩产量到底什么样。

    如果以后世的良种、水利、化肥为支撑。亩产千斤,五口之家,只为了填饱肚子不挨饿的话,二十亩地足够了,人均二三亩地肯定是够的。

    现在嘛,亩产就在那摆着,后世苦逼亩产的黄豆,比此时的玉米小麦亩产都要高。就这么个情况,五六口之家,怎么也得五十亩地,才能将巴巴地活下去。

    大顺现在官方统计的土地,肯定是有问题的。

    但这个问题,又是大顺不想追究细察的。

    道理很简单,官方统计的土地亩数,是要纳税的。

    还有大量的土地,是不纳税的、悄悄种点地瓜南瓜之类的东西糊口的。

    有些地方,稀里糊涂,差不多得了。

    要说现在大顺拿下了虾夷、关东、南洋三个粮食产地,人少地多,可以提供足够的商品粮,人均粮食占有量,肯定比二十多年前要高不少。

    可人均这玩意儿……就挺神奇的。

    南洋的米,人均再多,就现在这个交通状况,也人均不到陕西去。

    这时候算全国人均,实际上没啥意义。

    因为大顺太大了,不靠海和不靠运河水网区的省份,严重缺乏运粮手段,县人均比全国人均,意义大得多。

    孟松麓对移民解决人地矛盾这件事是热衷的,毕竟上次在海州与孟铁柱争辩的时候,孟铁柱嘲讽他们的“复宗法制、嫡子继承纳税出钱次子滚蛋去海外”的想法,他是把嘲讽扔掉之后觉得好像是真能用的。

    当然,要是朝廷出面的话,如果不加“移民饷”的话,肯定是个上策。

    刘钰又道:“你既同意这个想法,我也便直说了吧。”

    “移民远处,包括朝廷屯田,至少三五年内,都需要内地支持。这个你懂吧?不是说去了之后,春天去了,秋天就能自给自足,粮食够用的。”

    这一点,孟松麓也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人,更不是一点现实情况都不了解。

    就算之前幼稚过,当初刘钰劝他们说“资本不足,不要圈那么大的地,减少一半”这番劝告没听之后,乡社出的一堆问题,也足以让他明白,移民垦殖,真的不是在书上写几篇策点击就能完成的事。

    “兴国公所言极是。确实,移民需要一定的支持。兴国公不是讲过英人弗吉尼亚公司的事吗,移民过去,几年死了大半,冬天饿的吃人。”

    刘钰点头道:“我说的,正是这个意思。檀香山位置优越,兵家来讲,大洋之要冲。”

    “以垦殖来讲,则是将来天朝移民扶桑重要的中转站,也是前期重要的粮食基地。朝廷如果能够直接花钱在檀香山买粮,运送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新顺1730简介 >新顺1730目录 > 第八三六章 最后的布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