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跋涉在山山水水之间
秉宜一边整理衣服一边告诉征集组的同志,她妈妈王士琴献出的文具罐,是野檀木的,原先是斗蟋蟀用的“蛐蛐罐”。五十年代时,她曾在伯伯的办公桌上见过。秉宜献出的是一件总理穿得很破旧,已经换了衣领和衣袖,肘部还打上补丁的白衬衣。舒理间,衣服里抖出一张照片。照片上,周总理拉着一位小女孩,正在观赏盛开的牡丹。这是一张总理什么时候的照片呢?照片上的小女孩又是谁呢?秉宜告诉征集组的同志,那还是一九五二年,我们国家刚刚从废墟中矗立起来,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帝国主义者却互相勾结,对我们政治上实行孤立,经济上实行封锁,还悍然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在那些紧张的日日夜夜,西花厅的灯光彻夜不灭。工作人员都担心总理的身体,可是谁也无法劝说他休息。于是,大家设“计”,利用一个星期天,把秉宜请来。秉宜小名叫咪咪,当时只有七岁,刚刚上小学。按照工作人员的“指点”,她走进西花厅,就扑向总理喊道:“伯伯,您好!”正在忙碌的总理见是小侄女,大悟似的说:“哦,今天是星期天,咪咪放假。”“伯伯,我要你带我去看牡丹!”“不,你看,伯伯正忙呢,你自己去看吧。”总理说着,又去看文件了。“不嘛,我要伯伯陪我去”,秉宜一边说一边装出要哭的样子。总理的侄儿侄女虽住北京,平时却很少到他这儿来,他自然不愿让他们伤心。这才放下手中的工作,挽起秉宜的右手,来到中南海的瀛台,观赏盛开的牡丹。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却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回忆到这里,泪水悄悄地从秉宜的眼中流了出来。征集组的同志听了,禁不住眼圈也红了。
作为周恩来的终身伴侣,邓大姐也以个人名义向纪念馆寄赠了五本书。这五本书是:彩色影印本《周恩来手迹选》、画册《周恩来的青年时代》、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周恩来书信选集》和《不尽的思念》,以及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纪念与回忆》。大姐原本想在每本书上签个名、题个字,无奈她年事已高,握笔的手抖个不止,只好遗憾地作罢。
<er h3">三
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的史料征集工作,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和支持。
得悉淮安筹周恩来纪念馆的消息,远在老区的江西省吉安市的一位金融工作者戴仁和心情十分激动,他本是位古今钱币的收藏爱好者,可是当他发现一份一九三四年五月十七日由周恩来、张爱萍联合发出的《告少年儿童书》时,当即花钱从那位农民手中买下,毫不犹豫地献给了周恩来纪念馆,这是一份存世五十八年的珍贵原件档案。
洛阳拖拉机厂送给纪念馆一张一九五九年周总理到该厂视察的照片。民族出版社向纪念馆赠送了该社出版的所有关于周总理的书籍。童小鹏同志向纪念馆赠送了《童小鹏摄影画册》。出生于淮安的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筱文艳,过去曾多次受到周总理接见,还专程回到故乡淮安,送来了当年周总理接见她时拍下的照片。
在北京北太平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征集组的同志提出购买一部该厂刚刚拍好的大型文献纪录片《周恩来》的拷贝。不巧的是,拷贝刚刚发行完毕。“还有办法吗?”看着史料征集组的同志满脸企盼的神色,五十多岁的生产处长说:“既然纪念馆需要,哪能让你们空手而归?”他当即下达生产任务,破例为一部拷贝开机生产。
征集组的同志跨进了北京宋庆龄故居管理处。一九二五年,孙中山先生应冯玉祥之邀北上病逝于北京。宋庆龄认为北京是她最伤心的地方,而不愿去北京。周总理十分体谅、理解宋庆龄的心情,为邀宋庆龄北上建国,亲笔写了邀请信,还在北京亲自选了一块地方供她居住。周恩来的这封邀请信,宋庆龄故居一直视为珍品。当征集组的同志说出来意,管理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