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54节
后才知,这光真能在空中照出一束光柱,打到树上、草上而止。无论打在何处,也是照出一团圆的光班,光照得越远,打出来的光斑便越大。

    更妙的是这光看着像是束成一柱的,照只照眼前一线,而不像火把冲天而烧,在夜色中极易叫人认出来。行路时将这光压得低低的,只照脚前几步,左右前后再稍加遮护,便是有虏寇哨探隔着数十步外,恐怕也看不见他们行军。

    但若往天上打去,那光照不到东西,只能从侧面看见一道上大下小的光柱,在半天中模糊散去。

    这光柱可当烽火狼烟之用!

    可又比烽火方便得多。

    众将官当即想到,若夜间哨探发现有虏寇在,只消将灯头向上,打出一束冲天黄光,大军岂不就能循光而进,将正在歇息的虏寇一网打尽?

    哪怕虏寇发现光柱,这光也照不出人身影,也不留烟气焦痕。探子只消关上电筒,在他们寻来前另觅一处藏身,定不会被发现。且这电筒是世间未有之物,他们于今日见着之前都没想过能用灯照出这样一束光柱,虏寇自更不能,定会为此生出猜疑——

    或许以为神鬼之迹,聚众于彼处拜祈;或许惊得夜逃;也或许视作自然,不加处置……

    但无论他们如何动作,都只更利于王师掩杀!

    诸将官与杨监军议得心潮澎湃,立刻调派精锐哨探,教他们熟习这电筒的用法,并教人设计挥动电筒传达的暗语,将这些探子放入草原深处。

    汉中府这一年新雪落下的时候,关外草原上便传来了第一场大胜的捷报。

    第249章

    捷报传到京时,尚未过新年。

    五年了……

    自二十二年虏寇南侵, 进犯雁门、偏头, 破宁武、窥忻州……

    彼时达虏临边驻牧, 更常往关内纵横掳掠,视边墙镇堡如无物, 杀害军民无算,逼得忻州指挥自尽殉国,满朝文武为之失色。

    而今边关严整, 虏寇不敢多留。大军出关不几个月, 竟已深入草原, 直穿至河套深处,反将虏寇某部围于套内, 生擒一名虏王亲族, 另有一族虏酋率族请求归附。

    如今还不曾过年, 这竟只是五年间, 边关情势便有天翻地覆之变了!

    新泰帝将军报重重拍在桌上,喝道:“赏!重重地赏!齐王与诸将劳苦功高, 叫他们先歇下来安生过个年, 年后再战。令监军杨荣选人押俘虏上京, 将那名欲内附的虏酋与亲人也送上京来受封!”

    杨侍郎与辅国公、成国公等人寄回京的奏报中竟多有夸赞齐王勇武敢战, 身先士卒的, 又夸他平日不贪好享乐,与军士同饮食。

    此番哨探能深入敌后,探查出虏寇部所所驻, 也有齐王殿下肯将原供亲王将士所用的军粮分与哨探之故。

    他能为军务节省自己的饮食,还亲笔致书周王,请周王多筹饼干、罐头等轻便易携之物;而周王亦在接到齐王书信后便尽力筹措,送上比他所请更多的军粮,更送上了哨探、潜行的神器——

    正是佥都御史桓凌与汉中宋知府宋时所制的“电筒”。探子凭此确定虏酋所在,大军趁夜奔袭,将其部王公一举成擒。

    两位亲王一个爱兵如子,一个顾全大局,这一场胜仗甚亏了二人之力。

    天子叹道:“恕儿如今也长大了。朕原以为他只是心浮,交代他的事总不用心,其实倒是朕看错他了。这孩子只是不好文而好武,待在边关正遂他的志了。”

    这些年齐王在京郁郁不得志,放到关外,或许对他、对朝廷都是件好事。

    他指尖在军报上“齐王”二字旁划了几圈,重重一敲桌面:“便依太祖少年时所作的《九龙夺嫡》故事,封他一个‘大将军王’,给他出战的机会!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穿到古代当名士简介 >穿到古代当名士目录 > 第154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