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散曲的产生
方语言系统,与蒙古人习用的北方语系区别很大,与“胡乐”不能很好相配。而南方的曲调,也为蒙古人所不喜欢。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说:“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他所说的“新声”,就是散曲。

    明徐渭《南词叙录》说:“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日用。宋词既不可被管弦,南人亦遂尚此,上下风靡,浅俗可嗤。然其九宫二十一调,尤唐、宋之遗也。特其止于三声,而四声亡灭耳。”

    王世贞的说法,是金、元人的歌词,宋词的曲调不能与之相配,所以“更为新声以媚之”。徐渭的说法,则是北曲本身就已经存在,是北方民族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随着金、元人的军事胜利和政权的建立而流入中原,渐渐被中原人民所接受。虽然他对北曲(即散曲)有一些偏见,如说它是“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浅俗可嗤”,但大抵是符合事实的。至于他说到的“九宫二十一调”的问题,“三声”“四声”的问题,是元曲的艺术特色,我们在后面将会谈到。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国学小百科书系·元曲小百科简介 >国学小百科书系·元曲小百科目录 > 散曲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