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游名胜地
周恩来的故乡淮安,位于淮河下游,苏北腹地,素有“壮丽东南第一州”之誉。作为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的淮安,她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青莲岗文化”,就因发现于淮安的青莲岗而得名。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一一七年)开始建县,距今已有二千多年;东晋初年开始营造城池;义熙七年(公元四一一年)始置山阳郡;南齐永明七年(四百八十九年)始称淮安。从东晋义熙七年设郡始,至清末的一千六百年间,淮安长期是郡、州、路、府的治所,成为江淮流域一个经久不衰的政治、文化、交通、商贸中心。
淮安又是人文荟萃之所,名人辈出,胜迹林立。“兴汉三杰”之一的韩信,汉赋大家枚乘、枚皋,“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唐、宋诗人赵嘏、张耒,巾帼英雄梁红玉,明代文学大师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都为人们所景仰和缅怀。青莲岗古文化遗址、文通塔、金代大钟、关忠节公祠及关天培墓,还有古城墙、东岳庙、韩侯钓台、吴承恩故居、勺湖公园等一批名胜景观,都吸引着众多的中外人士,启人遐想,撩人情思,令人留连忘返。
周恩来少年时代的淮安,还保留着落日余辉般的繁荣晚景。周恩来在读书之余,常随过继母陈氏和乳母蒋江氏畅游江淮,饱览家乡的自然胜景和人文景观,从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并汲取有益的文化素养。
有一次私塾散学后,少年恩来缠着过继母陈氏带他到关忠节公祠堂去玩。前几天,陈氏母亲给他讲的《关天培血战虎门》的故事,还一直萦绕在他的耳际:关天培生在淮安系马庄,青年时从武。在鸦片战争期间,他是广东水师的指挥官,积极协助林则徐焚烟抗英。后来,皇帝害怕洋鬼子,撤了林则徐的官。关天培亲临前线,坚守炮台,指挥将士与洋鬼子殊死搏斗,不幸中弹身亡,死时还倚炮而立,怒视英国侵略者。关天培虽然为国壮烈牺牲了,但朝廷迫于民心所向,仍封他为“忠节公”,在城里的县东街还为他建了“关忠节公祠”。听到这里,小恩来眼眶里的泪水直往下掉……过了城中心巍峨高大的镇淮楼,向东走不了几步,就看到“关忠节公祠”五个黑底金字的横匾。这是所坐北朝南的院落,在砌着花窗的墙院里长有郁郁葱葱的松柏和稀有的花草,还有碑亭、挽联。前来祭祀的人络绎不绝。恩来和陈氏母亲跨进祠堂院落的天井里,只见三间享殿呈现在眼前。神坛上,关天培的彩色塑像威武逼真,只见他顶盔束带,全身甲胄,相貌堂堂,凛然而立,宛如生人,令瞻仰者肃然起敬。一对亲随副将“右文”、“左武”分立两边,捧书执剑栩栩如生。殿门两侧是两广总督林则徐拜撰的挽联: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壈,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
陈妈妈将这挽联的意思对大鸾解说了一遍。关天培在广东水师任提督期间,苦心经营了六年,把海防建设得像金汤浇铸般的坚固,然而却被奸臣卖国者毁于弹指之间,纵然他鞠躬尽瘁,却不免留下遗恨。当时朝廷腐败,关将军以死报国,视死如归,听说死后遗体不倒,连“异类”英国侵略者都称赞他这伟大的民族气节!尸体运走时,鸣炮相送……家乡父老为他的民族魂所感动,筹资买棺穿衣入殓,在城东南姚村墓地,厚葬了这位民族英雄。墓里仅是关天培的残体、几件衣服、一绺头发和几颗落齿……
大鸾听了陈妈妈的介绍,回眸塑像更是肃然起敬,他仿佛看到关将军统率水师官兵与英国侵略者展开拚死鏖战的场面;还仿佛听到了他当时亲自燃放炮火的隆隆呼啸声……大鸾伫立在塑像前,从心里佩服像关天培这样的民族英雄。临走时,他为了表示自己对关将军的敬意,还特意恭恭敬敬地对关将军的塑像鞠了一躬。少年恩来内心受到了一次救亡图存精神的剧烈撞击。直到一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