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第九章 情溢寰中
长几岁,两个人都研究数学,但方向不同,不在一个科室。亲情浓郁的福州方言,顷刻,便把他们的心融合在一起了。
福州人过年,有一套特殊的风俗。款待客人的点心,是热腾腾、香喷喷的羊肉泡线面。北京的羊肉好,来自内蒙草原的肥羊,细嫩而没有什么膻味。不像北方人那样水煮羊肉,福州人喜欢用故乡的米酒,将羊肉炖得烂烂的,连汤带汁浇在细长的线面上,外加一个蛋。一碗点心,就是一份精美的艺术品。陈景润到林群家,是用不着客气的,两个人吃罢点心,便开始无所顾忌地谈开了。
陈景润没有家,父亲早已去世,继母在“文革”后亦西归了。兄弟姐妹虽多,但天各一方,平时也疏于联系。他是把林群当长兄看的,有什么事都毫无保留地对林群说,说到伤心处,也会流眼泪。林群安慰他,话不多,但入情入理。陈景润听了,往往从中得到莫大的慰藉。历经坎坷的陈景润,能够捱过来,这位老乡、老同学的支持和帮助,功不可没。
中国有句古话: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陈景润平时对所里的其他人礼貌,谦和,逢人便问好,甚至,敬礼,但他心里却是有数的,谁的品格、人格、性格如何,他有一本十分清楚的明细账。他并不以自己个人的好恶来衡量别人,他对人的宽容程度,有时连由昆都感到无法接受。一位在“文革”中动手殴打过陈景润的人,在80年代想出国,前来请陈景润帮忙,陈景润不计前嫌,给予全力的帮助;还有一位斗过陈景润的人,要评职称,请陈景润作论文鉴定,陈景润亦十分公正客观地予以评价,这位同志职称也评上了。由昆为此生气了,认为陈景润太好说话了。陈景润笑着说:“过去的事情,就让他过去算了。”然而,他的心灵只向他真正敬重和信赖的人开放。值得人们回味的是,对于他尊敬的领导和知心朋友,陈景润从来不在公开场合说他们的好话,更不要说那种世俗的阿谀逢迎之词了。心香一瓣,久蕴胸中,正是他的不凡之处。
北京春节的气氛很浓,科学界高手如林的中关村,同样洋溢着温馨、祥和、热烈的节日气息。陈景润只到他信赖的人家去拜年。此外,便是关上门,神游他的数学王国,或者,收听英语广播。他的确不善于周旋,不善于调整和其他人的关系。他的真诚和忠厚是表里一致的,或许,正是在人缘关系中过分的单纯,成为他事业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师生之谊
每一个成功者的后面,都有含辛茹苦的老师。他们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的前程;他们悄悄地用自己的肩膀,托起社会,也托起沉甸甸的人生。
陈景润尊敬老师,那是发自肺腑的一首首歌。陈景润热爱老师,那是从心灵喷发而出的动人诗篇。寻访陈景润的足迹,处处都可以拾到他尊师重教的佳话。
1973年,陈景润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1+2)的研究,他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让曾经培养和教育了他的老师们分享喜悦。他把那篇发表在《中国科学》上的让世界数学界震惊的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一一寄给母校的老师,并在论文的扉页上工工整整地写上:“非常感谢我师的长期指导和培养——你的学生陈景润。”当时,尚是“文革”时期,百业凋零,科技文教战线更是倍受摧残,千千万万的教师被打成“臭老九”、“牛鬼蛇神”,浊流滚滚,却无法玷污陈景润心中那片尊师的圣土。如今,陈景润的老师捧着这份最珍贵的礼物,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讲出一大串陈景润尊师的故事。
他是经常感念王亚南校长的。当年,他身处窘境,是这位“懂得人的价值”的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的提携和帮助,把他调回厦大,才使他有了施展身手的舞台。1969年月13日,王校长含冤去世的时候,陈景润也正在“专政队”里被“管制”,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