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超感官知觉和心灵运动
过是要说明选择的事是多么靠不住的。再举一个更好的例子,我们不妨设想全国有100位心理学教授读了莱因的著作,并决定分别对一个受试者进行试验。50位教授在分别进行的初试中没有发现超感官知觉,他们很可能感到沮丧而放弃试验,但是另外50位教授却受到鼓舞而继续试验下去。这50个人当中,更多的人在第二次试验以后又停止试验,而其余的人则将继续试验,因为他们试出了好的结果。最后,剩下了一位试验者,受试者在他面前连续作了6次或7次试验,获得了很好的成绩。不论试验者还是被试者都不关心里外99次试验的情况,因而双方都有一种强烈的错觉,以为超感官知觉是有作用的。出现这样情况的机缘本来是不大的。但是就全过程来说,这种机缘又是可能的(在爱尔兰抽彩获奖的机会甚至更少,但还是有人抽到了)。于是,试验者写了一份热情洋溢的报告,寄给莱因,莱因在他的杂志上把它发表了,读者因而有了强烈的印象。
在这一点上,人们不免要问,“如果这位试验者继续在他的受试者身上试验下去,难道他不会失望吗?”回答是会的。不过,莱因又告诉我们,受试者在他们最初取得成功以后,他们的能力几乎总是明显地减退。此外,他写道,“……试验者一次成功之后,也可能会遭到失败。有这样的情况,一些研究工作者在一次或几次试验过程中,发现有超自然能力的证据,而在后来的试验中,即使在同样的试验条件下,也不会那么顺利。这种失败,……是由于丧失原先的好奇心和最初的热情,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它清楚地表明超自然现象是非常难以捉摸的。”人们应该补充一句,从几率来考虑问题,失败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对个人的试验成绩碰巧好或不好时,莱因也有许多“脱身之计”,利用好的成绩来支持超感官知觉,而不是用另外的使它处于不利地位。比如受试者猜中的不是那张牌(称为“靶子”),而是猜了前一张牌。这种现象叫作“前移位”。或者,他可能猜了后一张纸牌,这叫作“后移位”。越感官知觉的这种移位,甚至可能发生在前两三张或后两三张牌上!很明显,如果这些情况都可以算数的话,那么射中其中之一的可能性就会高于平均数。但是,如果算上移位也没有射中,那可能要归因于受试者的精神状态不佳。他可能对测试有顾虑,或者感到厌烦,或是被来访者弄得心烦意乱、对试验者生气、有病、疲倦、对试验有怀疑、智力商数低、神经过敏、或是在闹情绪。甚至试验者本人,如果处于这些令人遗憾的任何一种状态时,也会由于不自觉的心灵感应而干扰受试者。这一切因素都被莱因分别用来作为解释试验结果不佳的原因。据他说,在掷骰子试验中。效果不佳甚至可能是由于一个人“讨厌”某一副骰子(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个人是在试验前还是在试验后表示他讨厌这副骰子的)。正如莱因所说,“最微妙的影响似乎都能干扰这些超自然能力的发挥。”
当然,如果效果好,谁也不会去找“微妙的影响”了。但是如果效果降低,那就要开始寻找原因了。这当然是不难找到的。如果效果继续不佳,试验就会停止。如果效果极差,那就被认为是负的超感官知觉形式,这叫做“避靶性”。本书在前面谈到魔杖的一章里报导过亨利·格罗斯接受莱因试验时的可怜成绩。但是,最近莱因透露说(见1952年3月23日《美国周刊》),亨利根本没有失败!莱因写道,“他只是不自觉地回避。”他还补充说,“仅仅出于巧合他不会有那么多的失误。”
“避靶性”甚至在挪骰子的试验中也可能发生。莱因写道.“在超感官知觉和心灵运动中,转移目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会有一种趋势,不仅避靶,而且有时会盯住靠近原来目标的靶子。我们不妨假定受试者想让骰子3点一面朝上。结果不对。但是仔细检查结果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