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重新登台
并不了解。于是,他要下海。在那个年代,正式演员往往很瞧不起票友下海,梨园之人,有不少人说话都很刻薄。对言菊朋,他们讥为“五小”、“五子”。“五小”,即小脑门(额头太低)、小胡子(髯口太稀)、小袖子(水袖太短)、小鞭子(马鞭短细)、小靴子(鞭底太薄);“五子”,即小胡子、小袖子、小鞭子、洗鼻子、装孙子。可想而知,初下海的言菊朋心理压力有多大。

    后来,言菊朋唱出来了。因为余叔岩被公认为“谭派传人”。于是,言菊朋自诩“旧谭派首领”。从艺术上来说,他确有长处。在唱腔上,他非常讲究字眼,也就是绝对以“字正”为本。但是,“字正”与“腔圆”有的时候不能统一。谭鑫培、余叔岩等名角儿,有时为了腔圆,而不得不牺牲某个“字”。言菊朋却不同,他坚持“字正”,不惜牺牲某些腔调。于是在耳尖的人听来,他的唱腔(后来被称为“言腔”),有时几乎成为“怪”腔。他却说:“腔由字而生,字正而腔圆。”在表演上,他追求“神似,而不能求其貌似”。他虽然不是正宗科班出身,但长年勤学苦练,武功底子也不错。

    孟小冬想拜言菊朋为师,请求沙大风帮忙。沙大风牵线搭桥。言菊朋听说要收孟小冬为徒,“呵呵呵”地满口答应。这事儿,就这么说定了,就等着选个良辰吉日行拜师礼了。一个月以后的《北洋画报》上刊登了署名“春风”的文章,题目是《孟小冬拜师》,文中这样说:

    女伶中唱老生者,今日当推孟小冬为巨擘;盖其嗓音纯正之中,具苍劲之韵,可

    称得天独厚,而使调行腔,既非凡响,神情做派,亦异俗流,落落大方,自非寻常

    女伶所可比拟也。顾小冬尚谦然以为未足,将于百尺竿头,再进一步,以期深造。

    此前言菊朋来津,在春和露演,小冬排日往观,悉心体会,深为折服,近日乃请人

    介绍,欲拜菊朋为师,俾可请益。菊朋亦以小冬为女伶英才,欣然允诺。小冬已专

    函邀请菊朋莅津,将择吉行拜师典。闻菊朋日内即可就道。……

    然而,拜师一事再次不了了之。很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当年年底,孟鸿群病危,孟小冬匆忙由津回京照顾父亲,直到次年2月送走父亲,然后又为父守孝,忙乱中就遗忘了拜师礼。事情过后,重新记起这事儿,双方都已失去了热情。

    既然有心拜师,当然应该拜言菊朋这样的大师。但是,孟小冬没有拜成言菊朋,却在回到天津后,拜了一个京剧票友为师,而且像模像样地行了拜师礼。这个“师”,就是曾经为四大名旦排序的苏少卿。苏少卿早年演过话剧,后来迷上了京剧,曾师从陈彦衡学谭派老生,对音韵学方面颇有研究。他祖籍江苏徐州,一直生活在上海。此时他在天津的身份是上海明星电影公司驻津代表。

    对孟小冬拜票友为师,议论颇多,大多不能理解。孟小冬自己,则不以为然,在她看来,无所谓正式演员还是票友,有真本事就行,她能从他(她)身上学到玩艺儿,就都能成为她的老师。事实上,她不但拜过谭派老生为师,甚至还拜过名旦荀慧生,当然更师从梅兰芳学过梅派戏。她一向好学,正如《孟小冬拜师》一文中所说,她一直“谦然以为未足”。这是她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孟小冬拜苏少卿,中间人又是沙大风。1932年9月3日,在天津的大华饭店,孟小冬正式行拜师礼。

    人们发现,这一年多来,也就是说,和梅兰芳分手后,孟小冬长居天津,除了父亲病、亡而回了一趟北平后,似乎始终不愿意回到北平生活。有人猜测,她是准备重新登台的,既然如此,就不能保证不会和梅兰芳见面,为了避免跟梅兰芳相遇,她选择两人在不同城市生活。

    其实,梅兰芳早在孟小冬拜师苏少卿前半年,就已经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梅兰芳和孟小冬简介 >梅兰芳和孟小冬目录 > 重新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