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梅孟之恋
即外来的演员,无论之前是否坐过科,拜过师,到北京后,如果想在京城登台,还必须另外拜师,拜北京的师。

    当时,学旦角的角儿,大多数拜有“通天教主”之称的王瑶卿,而一般旦角,大多数拜吴彩霞、诸如香、赵绮霞等;学老生的角儿,主要拜陈秀华、鲍吉祥、张春彦等,而一般的老生,则主要拜陈少五、札金奎等。孟小冬此时,算得上是角儿了,因此她在北京拜的第一个师傅,是陈秀华。

    由于此时的拜师是入会的必经程序,因此不少刚到北京的演员,也就只将拜师当作一种无可奈何的形式,很敷衍,只是在拜师时按规矩送去孝礼,并不真正前去学习,空有师徒之名。孟小冬则不同,她是少数真心向学中的一个,时常向陈秀华讨教,虚心求学。这个时候,她似乎已经找准了方向,那就是主工余(叔岩)派。除了随师学习学习字眼、唱腔,每有余叔岩登台,她必前往观看,细心观察。有的时候,她还向余派票友请教。比如,对余腔有相当研究的名票李适可,就曾因孟小冬之请为她传授过余派技艺。

    拜了师,取得了正乐育化会会籍,孟小冬正式成为北京梨园行的一员了。

    这段期间的梅兰芳,似乎大大减少了营业戏的演出,不为别的,只为他已不仅仅是一个以唱戏为生的演员了,而肩负起了对外交流的文化使者的责任。这个“责任”不是政府、官方强加的,而是以他的艺术才华、人格魅力在民间自然形成的。

    1926年7月15日,新加坡维多利亚剧院,这里正有一场别开生面的西洋舞剧表演,男女主角是来自美国的“现代舞之父”泰德amp;amp;#8226;肖恩和“舞蹈第一夫人”露丝amp;amp;#8226;圣丹尼斯伉俪。其优美的舞姿与凄美的爱情故事中深深打动着观众,然而有华人观众却发现其中的一部取名《吴妻别帅》的舞剧似曾相识,除了人物、故事,甚至台上还出现了一名检场人员,手持一根带树叶的竹竿站在一旁,象征一棵树,随后由他撤去舞台上的椅子和其他物件。这岂不和中国京剧的舞台传统相一致?最让那些熟知梅戏的观众惊奇的是,吴帅夫人身上所穿的那套带水袖的戏装很像梅兰芳曾经穿过的。

    其实这个《吴妻别帅》正是取材于梅兰芳的,吴帅夫人身上的那戏装也是梅兰芳送的。

    就在前一年,肖恩夫妇率舞蹈团进行为期一年半的亚洲巡演。他们在北京演出三天也只能逗留三天,故抽不出时间观看梅兰芳演戏,却又对梅戏十分向往。梅兰芳慷慨大度地将他的剧团带到剧场,俟他们演出一结束,续演一场京剧。这不仅让观众喜出望外,更让包括肖恩夫妇在内的舞蹈团成员欣喜若狂,他们来不及卸妆就飞快奔向观众席,一睹梅的风采。

    观剧后,肖恩夫妇说“比想像的还要令人振奋”。出于舞蹈家的敏感,他们对梅兰芳美丽的手、优雅的身段、雍容的台风大为震撼,称“从没有见过如此深刻感人的异国情调的表演”,更认为“梅先生是复兴中国舞蹈的惟一真正希望”。次日,他们特地拜访了梅兰芳,三人相谈甚欢。临行,梅兰芳送给圣丹尼丝一套带水袖的戏装。

    肖恩夫妇回国后立即将移植改编成了一出十分钟的西洋舞剧,取名《吴妻别帅》,并在新加坡首演,从此该剧成为舞蹈团的保留剧目。

    论及梅兰芳与国际人士的交往,最早要追溯到1915年梅兰芳集中排演古装新戏期间。那年下半年,他用他的那部新编古装新戏《嫦娥奔月》招待了一个美教师团体。从此,每当有外宾来访,在招待宴会或晚会上,梅兰芳的京剧表演均成为保留节目。在此之前,在华外国人是不进中国戏园不看京剧的,在他们眼里,戏园充满了庸俗的喧闹和混杂的人群,京剧只是敲锣打鼓、尖声怪叫。梅兰芳改变了他们对京剧的观感,连美国驻华公使在看了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梅兰芳和孟小冬简介 >梅兰芳和孟小冬目录 > 梅孟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