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四部分:告别剑桥考在剑桥
业跨度很大。从横向来看,它要求学生了解一些主要的发达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现状;从纵向来看,它强调用历史比较的方法探索不同类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我的收获是非常大的,但还不主要是知识上的。首先是在思想上的,我以前关注的东西比较细腻和微观,而这门学科的宏观性,让我拓开了视野,有一种“荡胸生层云”的大气的感觉;其次是在做学问的方法上的,特别是历史分析的方法, 我学会了不再把一个制度或现象看作是一个孤立的东西, 而是注重观察体会事物变迁前后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头是他所以发生的原因,一头是他自己发生的效果。这个方法的应用,一方面是很忠厚宽恕的,因为它可以指出一个制度或学说所以发生的的历史背景,也就能了解它在历史上占的地位与价值,不会有过分的苛责。可另一方面,这个方法又是最严厉的,因为它处处拿一个学说或制度所发生的结果来评判他本身的价值。

    完全转一个专业来学,平时学习的时候收获是丰富的,可到考试之前却要犯难了。发展经济学的课程涵盖的内容实在太多,知识点繁杂,一个人“死啃”效率不高,于是我就和萍一起复习。我们俩先分别与那些才情横溢流芳千古的经济学家们在书本里约会,然后再聚在一起将这些大师们一个个从从坟墓里拖出来,赞美或谩骂一番,以便加深记忆。萍的眼睛又红又肿,一看就知道是睡眠不足的结果,她真是认真,把每一个专题都整理成几页纸的文字,用于考前背诵。她对我说:“丫头,我离开学校都十年啦,就是在国内读研究生时也没有为考试这样拼命过。”我以前听说很多国外大学都为各国官员或是企业高层领导开设了形形色色的培训课程,只是走一遭形式,并无严格的考试要求,学生意在出国“镀金”,学校意在创收,你情我愿,各得其所。可想在剑桥镀层金却不容易,不论你的背景是政府官员还是皇亲国戚,在考试面前,真正“众生平等”。

    以前在国内还听闻有人鼓吹“考试无用论”,说什么国外的教育制度先进,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学生只读书不考试,或者说大学根本不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到剑桥才知道这话真是胡扯。在这里学生们不仅要参加各种考试,分数还要公布。每年大考结束,学校会按照各学院学生的成绩,按一定的规则打分,把学院排队,促进学院之间的相互竞争。当然这里并非“一考定终身”,学生最终毕业时取得的成绩是多次考试和论文的综合评判,这样的评分制度给学生的压力是贯穿于整个求学过程中的,因为丝毫的松懈都会影响最终的结果。剑桥的章程上有明确的规定,如果学生毕业后想在学校继续深造,他的成绩必须优异,一般来说,本科生的要达到Second Class A,硕士研究生要达到ional offer (有条件录用),而公司的开出的条件就是:你的毕业总成绩必须排在全系的前30%,否则就不予以聘用。

    对我而言,考试的意义其实倒并不在其形式本身:任何考试,内容的合理性都是需要不断完善的。指望考试全面地反映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的期待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但我不得不承认考试依然是个好东西。不仅在于它迫使我们克服惰性,去全面地梳理学习过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备考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培养出专注投入的精神和吃一些必要的苦的能力。

    轻松好像是我们这一代人追求的状态,对于吃苦、努力有一种天生的不屑。我在国内曾看过一档采访高考状元的电视访谈节目,很奇怪的一个现象就是好几个状元都在强调自己平时多会玩,考前多么放松,而刻意地回避或是轻描淡写他们在备战高考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和不易。没错,下了苦功夫未必读得好书,可想要读好书就必须要下苦功夫,难道我们的状元们都是禀赋超人的天才?曾经,当有人夸我是个用功的学生时,我是那样的不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我在剑桥简介 >我在剑桥目录 > 第四部分:告别剑桥考在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