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第二部分:“名校情结”的思考关于“名校情结”的思考
道理:如果你足够丰富,就没有理由不平视人生。

    能进入名校读书固然是幸运的,但这里也有其他学校所没有的压力需要应对。剑桥的招牌实在太大了,人们赋予她的希望和寄托太强烈了。面对这块明晃晃的金字招牌,一旦个人的实力无法与之相抗衡,最终受伤的肯定是个人。陈平原先生曾著文谈到北大人在中国第一学府中求学治学所承受的压力,从中就可以看出身处名校的种种不易:

    “记得张爱玲说过,香港是个夸张的地方,在那里摔一跤,比在别的地方摔得都疼。北大也是如此。在这里,出名容易,失名也不难,而且速度都很快。在北大的“言说”容易引起学界的关注;再加上川流不息的进修与访学,实际上起了放大器的作用。一般说来这种状态对北大人有利;因为,不用花特别大的力气,就可以引领风骚。可事情还有另外一面。正因为太容易得名,北大人必须时刻警惕名至而实不归的危险;也正因为可能领导潮流,过度热心于此,难免为潮流所裹挟。”

    虚荣之心,人皆有之,在名校光环的笼罩下拒绝成为名人,其实很不容易。所谓大学,不在于“大”,而在于“学”。在名校求学也好,治学也罢,须有定力,把持得住自己,方能去除浮躁,闹中取静,用一颗平和求知的心灵来感受她的美丽。在剑桥的凯厄斯学院(Caius College)里有三道著名的门,从外到里依次是:te of y(谦逊之门),te of Virtue(美德之门)以及te of honor(荣誉之门)。荣誉之门通常是关闭的,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会打开,一是在学位颁发日,当学子们在评议堂接受头衔时。二是当学院的院士去世时,在学院的礼拜堂举行完安魂弥撒后,人们会抬着他的棺材经过这道门。这三道大门系统地向我们展示了伊丽莎白时代人文主义者们的教育道路。它们的顺序提醒着剑桥人求知的真谛:首先端正态度,然后提升品质,最终才能取得成绩。

    中国有一句古语:英雄不问出处。可是由于思维定势,很多中国人又会不自觉地只看起点不看终点,所以某个孩子如果因为主客观的因素上了剑桥牛津或是哈佛,社会就会把他(她)宣传为成功者的典范。走出校门时也是一样,人们可能会觉得你是剑桥毕业的,所以你一定要很优秀,你将来也一定会有大出息。作为名校的毕业生,你可以拿这样的推断来勉励自己,但绝不可以拿它来判断自己。真正的较量其实是从走上社会那一刻才开始的,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发展,毕业后总想靠所读学校名誉来过日子,那和一本破书却装了一个好封面似乎差别不是很大。

    毛泽东老人家所说的,“风物长宜放眼量”,致力于品格的提升和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是最重要的。简而言之就一句话:与其追求“名牌”,还不如把自个儿弄成个真正的“名牌”。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我在剑桥简介 >我在剑桥目录 > 第二部分:“名校情结”的思考关于“名校情结”的思考